11月7日,许国璋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会议由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校内外领导、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缅怀追思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外语教育家许国璋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伟绩和高格,探讨其学术灵慧对当代外语教育的深远启示。


北外校长、党委副书记贾文键向许国璋先生表达深切的缅怀和崇高的敬意,回顾了许国璋先生为中国外语教育事业作出的不朽贡献,他表示,许国璋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我国当代外语教育的开拓者,其广阔的视野,深厚的学养,孜孜以求的精神,自立自强的风骨,令人无限敬仰和感佩。此次纪念会,就是要学习他爱国敬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坚持真理、博大精深的学术境界,继承并弘扬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教育强国交出无愧于时代的答卷。北外愿与外语界同仁一起,勠力同心,推动我国外语教育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外语人的应有贡献。

在缅怀追思许国璋先生的庄重环节,会场静默肃穆,空气中弥漫着深深的敬意与追念。北外原党委书记、校长陈乃芳教授深情回忆了与许国璋先生相处的生活点滴,她表示,许国璋先生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先生,更是一位温厚慈祥的长者。在她个人成长的关键时刻,许国璋先生总是耐心指点、悉心引导;在生活艰难的年代,他省下自己的口粮,与年轻教师分享食物,悄悄为家境贫寒的学生送去生活补助。讲到动情处,她几度哽咽:“许先生的关怀,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那一代人前行的路。”台下听众无不动容。

远道而来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讲席教授陈平先生,带来了一封珍藏43年之久的亲笔信。泛黄的信笺上,许国璋先生遒劲有力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这封信不仅承载着一位前辈学者对晚辈的殷切期望,更凝聚着他毕生坚守的语言学信念:“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灵魂。”字里行间,许国璋先生伏案执笔的身影宛如就在眼前,默默守护着中国语言学的薪火传承。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名誉社长李朋义动情回顾了许国璋先生为外研社定名,并亲自拟定出版宗旨——“记载人类文明,沟通世界文化”的感人往事,他表示,许国璋先生不只是为出版社起一个名,更是为一家出版社注入了事业的灵魂。台下师生深切感怀,轻声低语:“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最后,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克非教授以“不朽功绩、不断进取、昂扬向上、学者风骨”四个维度,深情诠释了我们为何要永远铭记许国璋先生。他讲到先生晚年仍笔耕不辍、孜孜以求时,台下师生屏息凝神倾听,不少人低头拭泪。此刻,不只是在追忆一位学者,更是在致敬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永不褪色的知识分子风骨。
整场缅怀追思活动,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挚的情感流淌。发言者数度落泪,听众亦深受感染,许多人情不自禁潸然泪下。这泪水,是对一位著名语言学家的深切缅怀,是对一位伟大教育家的深情追思,是对一位纯粹学者的崇高敬意,更是对一种精神传承的无声承诺。许国璋先生虽已远去,但他的思想仍在我们的研究中回响,他的风骨仍在学人心中矗立。他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缅怀追思,只为更好地继续前行——让先生的理想,在新时代的外语教育沃土中,生根、开花、结果。

缅怀追思环节结束后,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院长文秋芳教授作建院十周年工作汇报。她指出许国璋高研院本着“虚体实做”,通过打通院系壁垒、组建跨学科团队、培养了众多青年教师与科研骨干。通过开设全校研究生通识课程和高端学术云讲堂,辐射并引领全国外语界,促进语言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开展许国璋外国语言研究奖评奖工作,鼓励本领域学者潜心探索,推动我国外语界学术不断进步。

纪念会由北外科研处处长张天伟教授主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常小玲,北外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任文教授,档案馆、校史馆、世界语言博物馆馆长姚燕,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何伟教授,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徐浩教授、张虹教授,英语学院林正军教授等参加活动。活动期间,档案馆、校史馆、世界语言博物馆同步推出基于馆藏珍贵资料制作的许国璋诞辰110周年纪念明信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