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语通四海、文明互鉴:全球视野下的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研讨会由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北外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刚出席会议并致辞。德、法、日、美、意等国学者与国内40多所高校、科研、新闻出版机构的百余名研究者参加会议。
赵刚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指出,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对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讨会以“全球视野”观照“世界汉语教育史”,旨在梳理各国汉语教育的历史脉络与珍贵文献,推动国别化的汉语国际传播向纵深发展。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北京语言大学原校长崔希亮回顾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强调应加强汉语教育史研究,推动设立国际中文教育史二级学会,以更高视野引领学科发展。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荣誉院长张西平指出,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应注重跨学科性质,深入挖掘汉语对欧洲语言学及思想史的影响,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提供坚实史学基础。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高金萍借孔子“游历各国”的历史典故表示,汉语在化解文明冲突、促进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研究世界汉语教育史即研究文化相遇、思想相遇、文明互鉴的历史。
主旨演讲环节,张西平、姚小平、韩可龙(德国)、白乐桑(法国)、内田庆市(日本)、李无未、柳若梅等七位知名学者就汉字西传、罗素汉字观、传教士语言学、汉语诗性功能、域外汉语资料研究、日本学者甲骨文研究、19世纪欧洲汉语语法研究文献等前沿议题阐述研究成果,引发热烈反响。
本次研讨会共设立四个分论坛和两场青年论坛。分论坛一、二聚焦“世界汉语教育史文献研究”,从8世纪至当代的英、日、法、朝等多国文献出发,探讨汉语教育史料的整理、解读与数字化问题,强调文献研究的重要地位及其国别化趋势。分论坛三以“区域与国别汉语教育史研究”为主题,研讨俄罗斯、法国、琉球等国家与地区的汉语教育案例,展示汉语在全球传播与接受的复杂路径,提出要在跨学科与跨文化的交汇点上不断拓宽研究空间。分论坛四关注“语言接触与文明融汇研究”,围绕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接触现象展开深入探讨,体现多国别文献之间的对话与跨学科融合特色,强调翻译与文献研究的复杂性。青年论坛上,各位学者积极交流,提出诸多新视角、新方法与新观点,展现出扎实的学术功底与创新活力,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闭幕式上,白乐桑与内田庆市深情回顾了与北外及中国学界的长期学术友谊,并指出,本次研讨会标志着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正从边缘走向中心。日益深厚的历史研究将为当代国际中文教育提供重要支撑,成为理解中外文明交流的关键支点。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党总支书记薛维华表示,希望能够同与会专家学者一道,持续加强新时代基础文献整理、学术期刊矩阵共建与国际青年人才培养,共同推进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与实践走向深入。
本次研讨会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崭新动力,标志着该领域研究迈向了更加系统、深入与国际化的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