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的2025年“新汉学计划”开学营(北方地区)在北外举行。北外党委常委、副校长丁浩,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学研究处处长王甬出席活动并致辞。来自20多个国家的42名“新汉学计划”项目硕博士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开启汉学研究的新篇章。开营仪式由北外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金利民主持。
丁浩向参加开学营的学员表示欢迎。他介绍了北外作为“新汉学计划”项目实施高校,在汉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学术研究创新和管理机制完善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并强调,本次开学营是推动国际汉学繁荣发展、培育青年学术力量的重要契机。希望学员们成为中国文化的“潜心学习者”和全球文明互鉴的“积极实践者”,合力构筑沟通中外之桥梁。
王甬以“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开篇,介绍了“新汉学计划”的发展沿革、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并表示,语合中心将持续为同学们提供优质服务,为青年汉学家搭建成长平台。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扎实研究,尽快成长为融通中外文明的友好使者。
北外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作为博士生导师代表发言。他强调了留学中国对各国青年发展的关键作用,阐释了全球文化互鉴的重要意义,并鼓励学员们守好本国文化根源,了解中国当代知识体系,掌握方法论,拓展多维度视野,以更好开展学术研究。北外博士研究生马丽安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她讲述了自己从“学中文”到“研中国”的蜕变,激励新学员保持学术热情,在挑战中实现个人成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苏俐娜作为新生代表发言。她分享了自己与中医结缘的故事,表达了通过传播学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热忱与期待。
专家讲座环节由语合中心汉学研究处副处长王昕生主持。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杰出人文学者特聘教授杨慧林以“文明互鉴与对话式的‘中国叙述’”为题,探讨了汉学研究在全球文明对话中的角色。他强调,真正的文明对话不应是削足适履、强求一致,而应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念。美国汉学家、北京语言大学梧桐汉学学者讲席教授艾恺以“我是如何迈入‘汉学’之门的”为题,分享了自己学习中文、从事汉学研究的个人经历与学术心得。他指出,汉学研究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探索,更是促进中外理解的重要途径。法国汉学家、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白乐桑讲述了自己研究中国的故事与收获,为现场学员提供了宝贵经验。
分组互动交流环节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语言文化出版分社社长鞠慧主持。该环节以“分组讨论+成果分享”的形式展开。学员们围绕“青年汉学家的担当”“汉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汉学研究与AI应用”等议题,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探讨当前面临的学术困惑与挑战,展望汉学研究的跨学科创新路径。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汉学研究为纽带,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而不懈努力。
活动最后,王昕生作总结发言,向学员们介绍了“新汉学计划”的项目情况,并就各位学员的疑问进行了详细解答。
“新汉学计划”自2013年招收第一届博士研究生以来,始终致力于培养高水平的汉学研究者。作为全国首批项目实施高校,北外已经构建起了“学术固本+实践求真”的育人模式,形成了“知行合一”的双轨培养机制与多部门协同的管理体制。面向未来,北外将持续优化培育体系,丰富实践活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锻造更多通融中外的学术使者。
外研社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编辑刘捷,北外党委组织员(正处级)、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留学生办公室主任李茂林,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副所长张靖等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