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术版)刊登韩震校长专访
发布时间:2013-03-13 09:23:43 来源: 新闻中心 编辑:

    2012年第12期《大学》(学术版)在高端访谈栏目刊登韩震校长专访《大学如何办出风格——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
    在访谈中,韩震校长围绕如何从办学的视角理解大学风格、大学风格对于大学发展的意义、大学风格是大学在历史发展中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规划后建而成的、中国大学如何在办出自己的风格与被国际认可的世界性表达之间寻求到平衡点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以下是文章全文:

大学如何办出风格
——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
记者  张男星 王春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校要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风格,争创一流。大学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办出特色,形成独特的风格,不仅是对大学自身的考验,更是对校长的考验。如何从办学的视角理解大学风格?大学风格对于大学发展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大学风格是大学在历史发展中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规划后建设而成的?在办出自己的风格与被国际认可的世界性表达之间,中国大学怎样才能寻求到平衡点?围绕这些问题,本期“高端访谈”栏目对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进行了专访。
   

    从办学的角度看,一所学校的风格显然既与它的历史相关,也与办学的主要目的和由此形成的学科特色相关。一旦大学的风格形成,它就构成了一个学校长期的育人功能。大学风格的形成既是一个历史自然的进程,也是参与其中的人们主观塑造的产物。准确地说,是历史与构建互动的结果。因此,作为校长既应尊重学校的基本风格,也应根据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给学校风格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色。
    《大学》:韩校长,您好!您从一所师范类高校来到语言类高校,您觉得两类高校的风格有怎样的不同?如何解读这两者的不同?
    韩震校长(以下简称韩校长):你提的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尽管我是研究哲学的,概括归纳是我的基本研究方法,但要对两个学校的风格作出恰如其分的概括,并不是那么容易。也许人们都能够感受到某些不同,但要将其准确地描述出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我在这里只能尝试性地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我原来供职的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内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教师教育重镇,在教师教育和教育科学领域一直处于前列,在文理基础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方面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我现在工作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国内建立最早、水平最高的以教授外国语为主的大学。
    第二,二者都对教学方法和理念有挚着的探求,但是关注点不同:北师大可能更关注以何种语言表达方式把语言内涵传递给学生;而北外则更注重通过语言在不同条件下的运用使学生掌握语言工具。二者都注重语言的使用,但一个是更关注语言的内容,另一个则更注意语言的形式。
    第三,由于二者在任务和培养对象上各具特色,这也给两所学校带来了某些风格上的差异:因为历史上国家重视师资培养,长期实行免费教育,因此北师大有许多来自农村或家境相对贫寒的青年人,在这里读书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而北外主攻外语,由于外语从幼时学习起最好,因此北外的许多学生来自外国语学校。而外国语学校往往地处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因此来北外读书的学生城市生源相对更多。鉴于过去一般大学师资和工作人员很多从自己的毕业生中选留,生源的影响也会影响到学校的风格。如果说因与社会底层联系更加紧密所以北师大人的特色是朴实和韧性的话,那么北外人则因见多识广而造就了包容与开朗的特色。
    第四,北师大首要的任务是面向国内培养未来的教师,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北外自成立以来就是为了培养了解外国文化且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人才,被誉为“外交官的摇篮”。如果说北师大的理念教育更加注意规范性,那么北外的理念教育则需要融合与外语相伴的语种使用国家的文化,因此北外必须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与理解,由此北外必须是开放包容的。北师大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外的校训是“兼容并蓄,博学笃行”,两所学校的校训也许比较恰当地反映了二者之间的风格差异。可以说,北师大人的气质是“诚信质朴,为人师表”,他们更多是表现为朴实而敦厚;北外人的气质是“典雅精致,深水静流”,他们的特点是雅致而包容。
    《大学》:您认为这两所大学的风格是否可以反映出综合性高校与文科类高校的区别?
    韩校长:显然,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区别反映了各自学校历史和学科结构之间的差异。北师大是文理学科比较齐全的高校,新世纪以来又向综合性和研究型大学迈进,文理之间的对话已经大大提升了北师大的科学研究能力。而北外是以讲授外语为主的高等学校,近年来又探索复语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增设了新闻、汉语言文学、经济、金融、法律和国际政治等学科,但是,北外增设这些学科仍将是将其作为辅助性和支撑性学科来培养外向型人才。北外的最大优势仍然是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北师大和北外大的区别是:一个是以教师教育和教育科学为主要特色、以文理学科为优势的大学,而另一个是以外语教学为主要特色的多学科文科大学。
    《大学》:如何从办学的视角理解大学风格?大学风格对于大学发展的意义在哪里?表现在什么方面?与大学的几项职能有怎样的关系?
    韩校长:从办学的角度看,一所学校的风格显然既与它的历史相关,也与办学的主要目的和由此形成的学科特色相关。一旦大学的风格形成,它就构成了一个学校长期的育人功能。北京外国语大学奠基于抗日烽火之中,抗大的革命传统是其永恒的血脉。结合与国际交往的学科特点,北外逐渐形成了一种既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深沉的责任感,又有广阔的视野和包容精神的风格,而典雅精致、深水静流成为师生们最明显的风格。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其革命而神圣的起源相关,视野开阔、思想包容则与其多样多彩的学习研究的对象国文化的互动有关。在充满差异的语言和文化领域中学习,造就了北外人见多识广、豁达包容的特点,也造就了北外人冷静深沉的风格。见多了差异,也就不会为一时的成就而雀跃,也不会为一时的挫折而沮丧。在这个意义上,北外有一种高贵的典雅气质。
    《大学》:您认为,大学风格是大学历史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规划后建设成的?如果是前者,大学掌门人如何把握大学风格?如果是后者,一所学校的办学风格如何定位,并将其从思想形态变为大学的行动?
    韩校长:大学风格的形成既是一个历史自然的进程,也是参与其中的人们主观塑造的产物。准确地说,是历史与构建互动的结果。因此,作为校长,首先应该尊重学校的基本风格,因为其产生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基础,而且稳定的风格本身是学校文化的底色,也是师生认同的精神依托和纽带,还是日常沐浴其中得到熏陶滋养的心灵家园。但是,另一方面,校长也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给学校风格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色,使学校风格成为推动学校时代性发展的精神动力,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正能量。

   

    在中国大学量的扩张过程中,由于获取资源的途径和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的单一,造成了趋同化的现象。但是,即使这样,也不能否认中国大学有风格。我们不能把风格变成排斥国内外高等教育新发展的理由,更不能把风格当作自我封闭的“安慰剂”。要把学校风格变成学校特色化发展、内涵式发展、创新性发展的思想资源。中国大学的风格应该有中国特色,但中国特色的大学风格应该是构成大学风格世界性表达的一部分,正如欧美大学风格也是这种表达的一部分。
    《大学》:如果我们将大学风格放置在世界背景中来看,您认为今天的中国大学有自己的风格吗?我们如何面对办学思想、办学制度以及办学硬件等方面的全球化或者西方发达国家的冲击与压力?
    韩校长:风格总是存在的,无论其是否鲜明。但是,对风格是否存在的质疑也是持续的。不止中国对大学有太多的抱怨,西方学者也经常批评大学的功利化,认为许多大学“失去了灵魂”。实际上,批判精神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最主要的思想动力。有抱怨、有质疑,大学的精神就存在,大学就有发展的希望。
    社会上对中国大学的趋同化颇有微词。在中国大学量的扩张过程中,由于获取资源的途径和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的单一,造成了趋同化的现象。但是,即使这样,也不能否认中国大学有风格。由于历史和所处地域的不同,学科专业特色的不同和学校办学理念的不同,中国各大学都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尽管有时这种风格很难清晰地加以描述。
    我想,风格在那里存在着,关键是我们不仅要基于时代问题对其进行时代性阐释,还要基于全球化的现实对其进行世界可以理解的国际化阐释,丰富学校风格的时代内涵和世界性意义的表征,将其转化为促进学校发展、鼓励师生追求卓越的动力和能量。我们不能把风格变成排斥国内外高等教育新发展的理由,更不能把风格当作自我封闭的“安慰剂”。要把学校风格变成学校特色化发展、内涵式发展、创新性发展的思想资源。
    《大学》:我们的大学在办出自己风格与被国际认可的世界性表达之间如何找到平衡?
    韩校长:我认为二者之间不应该有矛盾。大学的风格其存在的合理性就在于是“大学的”风格,如果一种风格与大学的世界性表达相悖,那么这种风格很可能不是“大学的”。当然,中国大学的风格应该有中国特色,但中国特色的大学风格应该是构成大学风格世界性表达的一部分,正如欧美大学风格也是这种表达的一部分。欧美大学的风格不是世界性表达本身,而是世界性表达的有欧美各自特色的表达,正如中国的大学风格是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表达。不过,中国和欧美都应该对各种特色的表达保持开放的态度。善于从别人那里学习长处的人,才能够不断对自己大学风格注入时代性。
    《大学》:就办出自己的风格而言,您比较认同国外哪所大学?
    韩校长:我个人比较欣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威廉玛丽学院。普林斯顿大学不盲目铺摊子,而是办精致卓越的大学。例如,在招生规模上,从1746年建校至今,该校的在校生规模也只有8000余人,其中本科在校生一共才5264人。在院系及专业设置方面,普林斯顿大学同样把重点放在基础研究上,求精不求全。如工程学院的规模比其他大学的同类学院要小很多。其心理学专业相对其他一些学校来说方向也更集中。普林斯顿大学没有设校医院,因为医学院必须与临床应用相结合,而运作一个庞大的医学院和临床医院系统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本,因此普林斯顿大学坚持不设校医院。威廉玛丽学院的自信和对自己特色的坚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威廉玛丽学院历史悠久,如今早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学,但由于受古老神圣的英国皇家宪章的保护,却一直保留着“学院”的称号。
    《大学》:您认为,今天的中国大学应该培养具有怎样素质或思想结构的外语人才?就外语人才的培养而言,除了内容之外,语言类大学与其他类型大学应该有区别吗?在哪里?为什么?
    韩校长:我想,作为以外语类为主且培养外向型人才的一所学校,国际化肯定是其所必须的。北外尽管有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但学外语的比例要占到40%。北外的中文肯定比不过北大、北师大,但外语却要比他们强。北外的外语课程占的比例大,金融会计类的专业可能比不上人大、北大的专业,但是北外学生的外语很有优势。例如,国际商学院的课程中外语课程占40%,因为我们是培养面向国外的人才。新闻也是如此。北外的新闻专业尽管不能与人大和清华的新闻专业比,但是外语是长项。所以,我们要发挥国际化的作用,如法学院培养的是国际法方面的人才,这就是我们的特色。与其他学校相比,我们的国际化不是为了提升国际化,因为北外的专业特色就是国际化,它本身就应该是国际化的,国际化就是北外存在的最大理由和最大价值之所在。
    《大学》: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