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副校长塔季扬娜·弗拉基米罗夫娜·科尔塔娃应邀访问北京外国语大学,并作客“北外大讲堂”,作了题为“阅读习惯养成与公民素质提升”的学术讲座。北外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刚会见科尔塔娃一行并主持讲座。

赵刚在会谈中对莫斯科国立大学建校270周年表示祝贺,并回顾了两校二十余年的合作历程,介绍了北外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他衷心感谢科尔塔娃在推动两校学生互换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高度赞赏其担任北外客座教授及《中国斯拉夫研究》编委期间,为深化中俄高校交流、促进北外俄语学科及国际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赵刚强调,北外将结合未来战略规划,不断优化合作基础,持续拓展合作路径。
科尔塔娃高度评价两校合作成果,强调了增进青年学术交流的重要意义。她援引习近平主席关于打造更多中俄人文合作亮点的重要论述,表示愿继续深化务实合作,以中俄教育年等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密切双方交流。科尔塔娃还充分肯定了北外的语言教学体系,北外学子的俄语水平与专业素养,以及北外教师的学术造诣、翻译成果。俄语学院院长戴桂菊、副院长苗澍,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龚婧等参加会谈。

讲座中,科尔塔娃首先梳理了俄罗斯自18世纪以来以文学阅读为核心的教育传统,强调语言与文学在塑造公民精神世界、道德修养及国家认同中的基础性作用。她引述诺维科夫、乌申斯基、斯列兹涅夫斯基等教育家的理念,指出母语教育不仅是语言能力的训练,更是民族文化传承与人格养成的重要途径。随后,科尔塔娃探讨了儿童文学在激发阅读兴趣、传递价值观念方面的独特功能,介绍了苏联时期及当代俄罗斯在推动阅读教育方面的实践探索与面临挑战。她通过对比中俄教育思想,将乌申斯基“公共教育”理念、托尔斯泰的农民教育实践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孔子“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理念相联系,揭示了中俄教育思想在育人目标上的深刻共鸣。科尔塔娃指出,在全球化与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应更重视本土文化教育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强化母语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精神联结,为新时代公民素质建设提供有益启示。整场讲座贯通历史和现实,为中俄教育文化交流搭建了深层次的思想对话平台。
讲座结束后,科尔塔娃与现场师生围绕当代阅读习惯的变迁、短视频兴起对阅读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与会师生表示,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对阅读教育与公民素质关系的理解,也启发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立足母语文化、推进文明互鉴的深入思考。

塔季扬娜·弗拉基米罗夫娜·科尔塔娃,教授、语言学博士,现任莫斯科国立大学副校长、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院士,是俄罗斯语言学与教育政策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2023年1月1日受聘为北外客座教授。她长期致力于俄语语言史、语言政策及国内外中学俄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累计发表学术论文、专著与教材等200余篇(部)。
本次活动由北外科研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俄语学院联合主办。北外师生,来自首都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80余人参加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