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戏曲文化的翻译、传承与传播”青年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北外学术委员会主任袁军、艺术研究院院长宁强与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赓续华先后在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北外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陈小龙主持。

袁军表示,本次论坛打破了学科壁垒,将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教育学与传播学等多维学科视角有机结合,是“跨学科协同”的生动实践,也体现了“语通中外”的北外特色。他对青年学者提出三点期待:一是以“翻译”为舟,成为戏曲文化“走出去”的解码人;二是以“传承”为根,成为戏曲艺术“活下来”的守护者;三是以“传播”为翼,成为戏曲影响“扩出去”的破圈者。他强调,北外愿意持续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助力青年力量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焕发新能量。
宁强表示,北外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研究院)近年来持续推动戏曲国际传播与跨文化对话,学院始终致力于以比较视野、技术赋能与青年参与为三大突破口,推动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他结合自身经历,对本次青年论坛直面的“翻译的文化折扣”“传承的代际断层”“传播的破圈瓶颈”三个命题,表达了理解与思考,并认为青年学者与业界人士应成为戏曲文化的译者、守护者与创新者,共同书写戏曲走向世界的新篇章。
赓续华代表中国戏曲学会对论坛召开表示祝贺。她强调,戏曲艺术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凝聚着民族精神与文化记忆。青年学者应以虔诚之心研究戏曲、守护传统,以敬畏之态传道授艺,不盲目跟风、不消解本色,真正做到“守正创新”。她还以婺剧《三打白骨精》的成功“出海”为例,强调“真功实艺”才是戏曲艺术的最高贵魅力,呼吁青年一代以此为范,弘扬戏曲精神。
主旨发言环节中,来自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业界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戏曲文化的翻译、传承与传播、跨文化传播展开分享交流。第一场主旨发言环节,北外彭萍教授指出京剧翻译需在术语标准化与传播策略创新间取得平衡,建立高度文化自信的社会行动体系;中国传媒大学周靖波教授探讨戏剧文本与舞台翻译的差异,提出要区分“为阅读而译”与“为演出而译”两种不同的实践导向;中国戏曲学院董德光教授强调戏曲学科定位的迫切性,呼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北外邓秀军教授从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分析和揭示了新媒体平台戏曲短视频的社会实践及其对戏曲表达方式的影响。
第二场主旨发言,北外邵雪萍老师提出构建“中国戏曲翻译诗学”的必要性,强调“跨媒介戏剧化”与“美学概念的深度转码”原则;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郭比多梳理已持续十年的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指出其对戏曲传承的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吴雨航从京剧跨文化传播的历史逻辑出发,强调“文化主体性+可持续传播”的创新框架,为戏曲“出海”提供战略启示;《中国戏剧》杂志副编审郑少华基于对加拿大华人戏曲社团的传承断层问题的成因分析,提出多个突围路径建议,以促进戏曲文化海外传播的效能。
当日下午,三场学术研讨接续展开。近二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者及业界人士齐聚一堂,围绕“戏曲翻译与跨文化交流”“戏曲教育与发展传承”“新媒体赋能戏曲的传播”三大议题积极讨论,交流互鉴,成果丰硕。
在闭幕式上,董德光与赓续华分别作学术总结。董德光对本次青年论坛的召开予以充分肯定,他强调戏曲研究者需要深入到群众与生活之中,才能了解文化。在媒介层面,戏曲在历史发展中始终与各个时代的“新媒介”结伴而行,戏曲艺术要生存,就必须与时俱进。在内容层面,戏曲传播的目的是“引领”,而非“迎合”,戏曲担负着“引导文化正道”的职责;赓续华结合广东粤剧与浙江越剧的创新案例,呼吁戏曲工作者与研究者需敢于创新,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努力做好眼前工作,在“积累常识”中“突破常识”。
本次论坛由北外主办,北外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研究院)承办。自论坛征稿通知发布,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青年学者的热切关注,投稿文章超过百篇。来自北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学苑出版社等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业界单位的近五十位专家学者、业界精英与青年学生齐聚一堂,共研戏曲文化的翻译,传承与传播相关议题,探讨戏曲艺术在当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可能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