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以下简称“分会”)、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武汉市教育局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武汉经济开发区教育局承办的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2025学术年会暨第六届北外比较教育与国际教育论坛在武汉召开。

北外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际教育分会理事长王定华,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港澳台办公室主任杨丹,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基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张权,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孟晖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1200余位国际教育专家学者、大中小学校长和一线教师齐聚江城、共襄盛会,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推动中国教育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凝聚力量。
开幕致辞

杨丹以视频形式为大会致辞。他指出,要强化理论创新,贡献中国智慧,提出更多中国方案,将中国教育的经验和优势转化为教育国际公共产品。要强化政策服务,连接理论与实践,做好教育政策的宣传队和实践探索的先行者,构建从教育理论到教育政策再到教育实践的有效闭环。要强化平台作用,实现互学互鉴,促进国内外大中小学校、教育服务机构、国际组织等深度合作,推动全球教育的理论革新与务实行动。

于长学提出三点认识:其一,教育对外开放需要秉持人文交流理念。要将人文交流理念融入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各环节,使教育对外开放拥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其二,学术交流是连接中外教育实践、融合不同教育理念与知识体系的桥梁。要通过推动学术交流,打破知识壁垒,在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同时,助力中国教育经验走出去,让中外教育在互学互鉴中共同提升。其三,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是培育全球治理后备力量的重要抓手。要教育引导学生以中国视角看世界,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孟晖表示,武汉素有“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将教育对外开放视为必答题,着力打造立足中部、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教育强市。坚持“筑平台、促交流”,拓展教育开放广度深度,推动高校国际合作、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扩大交流“朋友圈”。坚持“强内涵、育新人”,融入荆楚文化精华,培养兼具中国灵魂与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坚持“勇创新、善作为”,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完善国际化教育服务配套。
成果发布




大会发布了“教育治理与领导力”丛书(第二辑)、北外教育学院《语言与智能》集刊、“2025全球基础教育十大事件”等三项重要成果。
主旨报告

王定华作题为“全球教育治理的中国方案——新时代国际教育的使命与路径”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深演进。教育在全球治理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必须从五方面推进全球教育治理的“中国方案”。一是以理论深化奠定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之基。“中国方案”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价值理念,融通中外,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经验,分享中国教育改革实践成果。二是以丰富实践拓展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宽度。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实现从“引进来”为主到“双向赋能”的跨越,积极参与全球教育规则制定,从全球教育治理的“后来者”“参与者”向“建设者”“贡献者”“引领者”转变。三是以传播升级增进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认同度。构建多层次传播网络,做强“留学中国”品牌,打造有说服力的叙事体系,用事实数据与生动案例阐释中国教育成就。四是以共同发展彰显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贡献度。通过精准教育援助推动全球教育公平,分享教育信息化、职教产教融合等经验,助力提升全球教育质量,发挥教育在文明对话中的作用,增进国际理解,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五是以平台搭建共绘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版图。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边国际组织发挥主渠道作用,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的教育合作,汇聚政府、高校、智库、企业等多元主体力量,支持高校国际合作、智库研究、企业参与全球教育服务,形成协同推进全球教育治理的格局。

张权作题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基础教育对外开放”的主旨报告。他结合工作实际及大会主题,分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与体会。一是推进基础教育对外开放意义重大。积极推动基础教育对外开放,是将中央决策部署转为具体行动的重要举措,是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基础教育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二是科学研判基础教育对外开放取得的新进展。持续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教育项目的实施和规划,参与议题设置,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分享“中国智慧”。三是准确把握推进基础教育对外开放的重点任务。青年是全球治理的未来,基础教育应立足自身职责,培养能够面向未来的全球治理人才,为实现中国教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关键支撑。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教授、国际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严文蕃作题为“锚定国际教育时代使命:AI赋能全球教育治理的新格局”的主旨报告。他系统探讨了AI技术对国际教育范式转型、价值重塑、治理创新及学校实践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并指出,传统以地理位置为核心的国际化模式正被AI驱动的智能协同范式取代,通过全球教育云平台、智能翻译、生成式AI等技术,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实时共享、双向共创与文化共生。
美国马凯特大学大学中学融通项目主任Dr. Justin Osborn作题为“高中大学融通课程,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的实践分享。他系统阐述了美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特征,即以资优教育为基础,通过深度与广度并重的课程体系,结合高中与大学的紧密衔接机制,实现人才的早期挖掘与系统培养。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裴红霞作题为“提升基础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思考与实践——以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开展国际交流的实践探索为例”的实践分享。她表示,石家庄外国语学校搭建起了艺术交流、青年论坛、友谊传承、全球联盟四大平台,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国际交流机制,提升了基础教育的国际话语权。
各项议程分别由外研集团(外研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外研社社长,分会副理事长王芳,分会秘书长张东升,武汉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朱俊,北外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分会副秘书长苑大勇主持。
本次大会旨在以“锚定国际教育时代使命 提升全球教育治理能力”为核心,紧扣党的二十大“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部署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要求,汇聚政策引领、学术洞察与实践探索的多方力量,搭建起思想碰撞、经验互鉴、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全球教育治理体系完善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