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AI赋能口译教育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翻译协会指导,北外主办,中国翻译协会口译专业委员会与北外高级翻译学院、北外高级翻译学院口译教育与实践研究中心共同承办。北外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刚,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口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邢玉堂出席会议。开幕式由北外高级翻译学院党总支书记王薇薇主持。
赵刚表示,作为中国第一家高级翻译学院,30多年来,北外高级翻译学院探索出了独特的高端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当今数智时代,北外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致力于推动外语学科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以“语言+技术”为核心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范式。赵刚强调,口译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中国形象的重要渠道,北外将持续发挥高端口译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高端口译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中外交流合作与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邢玉堂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口译实践、教育与研究正面临全方位革新。具备高级翻译技能并能与AI协作的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激增,非通用语种及复语口译人才、接力同传人才、远程口译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相关人才的供给侧增长乏力。他强调,口译教育要紧紧锚定国家、社会和市场需求,将数智素养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口译教育教学向个性化、定制化转型。人类译员要牢牢把握主动权,锤炼自身专业能力,强化数智素养和职业道德,做好“最后一关”的把关人,以人文性与专业性守护口译的核心价值。
主旨报告环节,北外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任文教授、英国利兹大学王斌华教授、德国美因茨大学Claudio Fantinuoli研究员、北外英语学院张威教授、科大讯飞AI研究院孔常青总监分别围绕“中外学界对口译技术的接受”“AI时代全人式口译教育”“计算机辅助口译发展历程与关键技术”“人工智能时代口译研究的价值定位”“大模型时代的语音同声传译”作主题分享。该环节分别由北外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姚斌教授、口译教育与实践研究中心主任卢信朝副教授主持。
在“AI与口译教学”专题分享环节,卢信朝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巍巍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李朝渊译审、北京语言大学雷中华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巢玥副教授分别围绕“ChatGPT辅助的词句灵活度训练”“AI赋能口译教学与测评”“AI赋能口译教学的现状与建议”“自动语音翻译应用现状与问题”“AI语音技术驱动的警学共育口译教学生态体系”作分享。该环节由北外高级翻译学院学科发展中心主任赵田园副教授主持。
在“AI与口译实践”专题分享环节,北外高级翻译学院三名校友:北京市委外办市政府外办环太处副处长张奇,中国气象局外事服务中心原六级职员、现中英俄三语自由译员陈原林,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公共事务主管吴子牛,从政府部门译员、企事业单位译员及自由译员视角做了交流。北外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李长栓教授主持该环节。
分论坛上,来自北外、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东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以及英国利兹大学、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院、俄罗斯阿尔泰国立大学等三十多所国内外高校的学者围绕“AI与口译学科建设”“AI与口译教育教学”“AI与口译职业实”“AI与口译质量评估”等议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闭幕式上,卢信朝作会议总结。他表示,外语能力是制约我国高端口译人才培养的首要瓶颈,AI赋能外语能力提升,潜力巨大,意义重大;AI赋能口译教育,重塑教师角色,引发教学变革;AI赋能口译实践,重塑译员角色,更新实践形态与过程。从口译教育到口译实践,AI正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智慧伙伴”,但驾驭工具的智慧永远在我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