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举办第四届“巴尔干研究”论坛
发布时间:2025-09-30 14:46:45 来源: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编辑: 邱显锋

9月27日至28日,第四届“巴尔干研究”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巴尔干现代化进程及其特征”。北外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刚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中国、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波兰、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希腊等国的50余名巴尔干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赵刚指出,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背景下,区域国别学正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巴尔干地区作为连接欧亚的重要枢纽,其现代化进程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地区冲突频发的当下,重新审视、深入理解巴尔干地区的现代化经验,对于认识当前国际局势、推动中国和巴尔干国家相互合作具备深远意义。

主旨发言环节,索非亚高级研究中心历史学教授兼学术主任迪亚娜·米什科娃(Diana Mishkova),雅典大学政治学与公共行政系教授迪米特里·索蒂罗普洛斯(Dimitri A. Sotiropoulos),阿尔巴尼亚科学院兼匹员阿尔坦·霍查(Artan Hoxha),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巴尔干研究中心主任柯静等四位学者就“巴尔干”概念的历史演变、巴尔干国家的一体化进程、巴尔干的多元现代化之路、“巴尔干主义”概念背后的身份政治与权力关系展开论述,体现了巴尔干研究的前沿成果和跨学科特色。

学术发言环节,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吉林外国语大学、慕尼黑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外的11位学者围绕巴尔干现代化的具体维度进行阐述。发言主题既涵盖政治转型与民主化进程、经济发展模式与挑战、社会变迁、地区合作和欧洲一体化等现实议题,也包括文化认同与民族构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冲突、中外文化交流等文化议题。这些讨论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展现出显著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

青年学者论坛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贝尔格莱德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外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等高校、研究机构的新生代研究者。论坛设有两个讨论版块:一是政治与安全领域,二是历史与语言文学领域。学者们在交流中贡献了诸多新颖的视角、方法和独到观点,反映了其扎实的研究功底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赢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誉。

论坛闭幕环节,米什科娃发表讲话,对学者们的深厚学术积淀与敏锐洞察力给予高度评价。她强调,巴尔干研究亟需培养高度的跨学科视野,不断深化国际交流。唯其如此,方能拓宽认知边界、破除思维桎梏,实现深刻的自我观照与反思。柯静在总结时指出,本届论坛在议题选择、学科融通与理论探讨等方面均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特征。与会学者不仅得以广泛汲取学术智慧、有效促进深度交流、显著拓展研究视野,更结下了弥足珍贵的学术情谊。

北外巴尔干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是教育部备案的巴尔干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前三届论坛分别于2018年、2020年、2023年举办,主题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巴尔干合作”“巴尔干研究与人才培养”“巴尔干文化传承与多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