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主办第十届西部地区外语学科发展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07-14 20:19:00 来源: 《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编辑: 花瑞

7月12日至13日,“第十届西部地区外语学科发展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和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来自北外、南京大学、湖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十余位外语界专家参会。 开幕式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赵晓军教授主持。

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贾美林教授和《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王文斌教授分别致辞。贾美林强调了外语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并对会议提出资源共享、立足西部、素质赋能的期望。王文斌表示,西部地区外语教育是中国外语教育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应深刻理会教学与教育、技术与艺术的辩证关系,明确“人”在其中的关键作用,避免唯科学主义导致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和机械化。

在主旨发言环节,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围绕“形象”概念,探讨语用学视角下形象建构的内涵、类型和话语实践,提出深化形象话语研究、拓展语用学研究视域。首都师范大学王宗琥教授从反思现代大学教育论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外语教育,提出以双文化为导向,融知识、能力、素养为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及系列具体改革措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初明教授指出“续论”的语言习得观与大语言模型的理念高度吻合,呼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发展的红利,通过人机互动续写助力语言学习提质增效。北外王洪涛教授从社会翻译学研究范式出发,通过对艺术性、创造性、译者网络、翻译伦理等方面的分析,指出智能翻译的不足,强调人类译者对于高艺术水准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内蒙古师范大学吴白音那教授借助问卷和访谈等方法,发现内蒙古中学英语教师总体上对超语教学有积极信念,但学校政策、学习经历、教材、教师、学生等因素均会导致在超语教学信念与实践方面的差异。湖南大学刘正光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北外许家金教授和张威教授、以及内蒙古师范大学赵晓军教授分别主持主旨发言。

分组发言阶段,专家们详细点评了参会师生的论文汇报。 在闭幕式环节,王文斌教授强调,当下外语学科面临自身发展的转折点,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外语人才培养这一落脚点,回归外国语言文学本体,既要创新,也需守正,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传播等各方面为党、国家和区域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7月13日上午举行了专家们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的座谈会。赵晓军通报了学院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专家们则从学科建设、师资培养、对外交流等多个角度出谋划策,提出一系列中肯建议。

“西部地区外语学科发展研讨会”自2013年创设以来,始终坚持“开门办刊,学术相助,打造平台,牵手西部”的宗旨。该系列研讨会于吉首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新疆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广西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贵州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先后举办十次。研讨会切实响应了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有力促进了举办地区外语教育和研究事业的发展。今后将继续作为沟通西部地区外语学科师生与国内知名外语院校专家的桥梁,把更多先进理念和经验传播到祖国西部大地,谱写中国外语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