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北外党委书记王定华:勇担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卓越人才的时代使命
发布时间:2023-08-11 10:54:57 来源: 党委宣传部 编辑: 邱显锋

8月11日,《学习时报》第6版刊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的文章:《勇担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卓越人才的时代使命》。

以下为文章全文:

勇担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卓越人才的时代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些重要论断,对高等教育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卓越人才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关乎人才强国建设、服务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教育和人才支撑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当前中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到2.4亿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年,高等教育助力中国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改革开放和进入新时代以来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正是伴随着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且实现历史性跨越、人才供给源源不断、人口素质不断提升而取得的。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继续加强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推进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既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性支撑,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要条件。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将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予以系统擘画、整体推进,要求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自然离不开高素质国际化卓越人才的强大支撑。高素质国际化卓越人才面向的是国际赛场,具备的是比较优势,体现的是国际竞争力。因此,从国家战略高度看,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卓越人才立足的是服务国家战略;就历史逻辑而言,它既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必须自觉担负起的时代使命,更是建设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

(二)

人才兴则国兴,人才强则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高屋建瓴深刻阐释了人才的重要性。从资源的角度鲜明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大论断,从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提出了“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长远布局提出了“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无论是“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还是“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从根本上讲,强调的显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才,而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当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教育重任在肩,使命光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拔尖创新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战略性支撑资源和要素。放眼世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但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拔尖创新人才的数量仍显不足,仍存在着“卡脖子”“卡脑子”“卡嗓子”问题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供给不足问题。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都需要着力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并且能够脱颖而出,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高素质国际化卓越人才培养体现了鲜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要义,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和题中应有之义。

(三)

当今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全球治理体系深度变革,“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携手各国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起点,党和国家对高素质国际化卓越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高校要更加自觉突出高素质国际化卓越人才培养的责任担当,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这是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服务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时代之需。

我们必须牢记嘱托,心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使命,坚持以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致力于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形成高素质国际化卓越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新作为、贡献新力量。

培育高素质国际化卓越人才核心素养。铸牢家国情怀,始终把红色教育和家国情怀作为高素质国际化卓越人才培养的首要素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坚持在课堂上和实践中铸魂育人,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国家使命感,具有远大理想,具备良好的品德境界,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增强全球视野,要放眼全球,了解国际大事,了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潮流和国际格局的变化,通晓多国历史、文化、教育、语言、法治,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从历史视角认识事物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以战略的眼光,以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方式看待事物发展。练就过硬专业本领,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学好课堂知识,培育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备全球治理专业知识技能,能够处置全球治理中有关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专业性事务。

优化高素质国际化卓越人才培养维度。高校应当具备战略思维,提高育人水平。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突出“外、特、精、通”四维人才培养。“外”就是打好外语底色,将外语作为高素质国际化卓越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特”就是通过设置相关专业,拓展办学渠道等方式,凝聚特色资源,走出一条特色办学之路。“精”就是永葆质量本色,提倡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追求精益求精。弘扬质量立校理念,创办国家一流课程,实现精锐教师、精品教材、精湛教法,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通”就是提升通识成色,通过实施高水平通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缜密的思维品质。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同向发力,相得益彰。

创新高素质国际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分层次推进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推动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在传承外语特色,赋能外语学科新的时代内涵,加大外语学科与紧密相关的非外语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力度。围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服务参与全球治理等国家战略需求,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培养国际传播、国际组织、国别区域、涉外法治等领域急需的高素质国际化卓越人才。同时,创造条件大力支持学生出国学习实践,赴国际组织实习,培养全球胜任力。

文章链接: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23-08/11/nw.D110000xxsb_20230811_2-A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