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外党委书记王定华: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高质量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师队伍
发布时间:2025-07-11 12:18:29 来源: 党委宣传部 编辑: 郭玮

7月11日,新华网“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访谈栏目刊登对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的专访。王定华在专访中详细讲述了他对于如何推动教育家精神贯穿教育各个环节的看法,同时也描绘了他心目中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图景,并深入探讨了教育家精神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深远意义。

该访谈栏目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平台共同开展策划,邀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深入研讨、分享感悟,共同书写好新时代的“强师答卷”。

 

以下是专访全文:

问题:在推动教育家精神贯穿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方面,高校应该从哪些方面持续下功夫?

王定华: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关键在于引导广大教师深入学习、深刻认识、践行弘扬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精神锻造新时代“大先生”,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提供强大动能。

一是构建教师工作大格局,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系。高校党委要坚定践行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委对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大部署力度,做好顶层设计,理顺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相关部门职责,充分发挥各级党委部门和各级党组织的功能作用。北外党委印发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就加强党对教师队伍的领导、提升教师立德树人水平、强化教师政治学习供给、健全师德违规惩处机制和提升教师保障水平提出4方面共20条重点举措,确保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落地生效。

二是把牢教师思想政治引领,坚持弘扬教育家精神与立德树人同向发力。高校应全方位立体式开展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教师集中理论学习全覆盖,推进教师思政素养、专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融通发展。北外全面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编写出版“理解当代中国”英语系列教材,组织教师承担《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多语种的翻译项目,推动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融合提升。学校也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奖励力度,大力支持教师主持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推出了一批思政精品课程。加强对课程思政的校内质量监控,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课程评价指标。

三是明确科研报国导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高校应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着力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矢志爱国奋斗、锐意开拓创新、育人成效显著的高层次人才,模范践行弘扬教育家精神。支持一流领军人才牵头组织创新团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积极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在科研报国实践中勇担时代使命,涵养“国之大者”。北外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发挥外语优势开展区域国别研究,通过有组织科研平台,以对象国及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为研究对象,构建立体交叉的全球知识体系,引领外语学科改革发展。推动教师积极围绕“外语与人工智能”等开展计算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言经济学、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交叉学科探索,推动外语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四是紧抓教师实践研修,打造涵盖思想引领、能力提升、师德涵养的教师研修品牌。建立由学校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统筹制订国情研修工作方案、相关部门联动实施、党委教师工作部开展成效评估的教师国情研修工作机制,充分结合学校特色发掘教师思政教育资源,形成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品牌,为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提供精神源泉。北外建立“传帮带”教师发展基地,积极发掘学校前辈教师筚路蓝缕、立德树人的感人事迹,引导教师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提高育人水平。北外通过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在新疆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建立教师社会实践基地,开展青年教师校内兼职、多岗锻炼,定期组织教师革命传统教育、国情社情考察、思政课题研究和挂职借调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在实践中深刻涵养教师家国情怀,激发立德树人的内生动力。

问题:面向2035建成教育强国目标,您心目中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图景是怎样的?

王定华:高等教育应当呈现如下模样:“扎根中国大地”为魂、“万类霜天竞自由”作体,“对外开放高水平”显现

“扎根中国大地”为魂是教育政治属性的体现,意味着高等教育思政引领力已经明显形成,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发展遵循教育共性规律同时,始终保持“中国魂”,立稳中国立场,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体现问题意识、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特色。

“万类霜天竞自由”作体是教育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的体现,强调高等教育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和社会协同力,意味着高等学校结构协调、布局优化、分类卓越、协调发展;办学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尊重学术自主,协同社会合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四位一体;学科建设基础扎实,交叉融合、扎根实践、实效明显;科研矢志创新,面向未来、引领前沿,竞争有序健康;人才选拔培养创新,包容试错、和而不同,活力竞相迸发;学科交叉融合有制度激励,有组织科研有机制保障,学校教师评价考核体系科学,高校依法治理能力明显提升;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支撑发展的大高等教育格局有效形成,“四为服务”实效突出。

“对外开放高水平”显现,意味着高等教育开放交流范围更广,国际合作层次更深,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成果更加丰富;境内国际人才流动明显增强,中国学历学位学术境外认可度明显增强,作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之一的强大影响力明显显现;中国故事国际理解明显加深,文化互信机制明显见效,服务国家外交能力明显增强,参与高等教育全球治理能力明显跃升,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效显著。

面向2035,人工智能必然更加发达,高校教师智能素养必须发展,但外语教育不能缺位,更需发力。外语院校要构建“外语+”多科学体系,在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和创新涉外人才自主培养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在国际战略研究形成新优势。

问题:作为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开展教师教育的专家,您如何看待教育家精神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王定华:“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教育家精神将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涵摄其中,应当作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标识性概念。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铸魂强师,是对我国长期以来教师队伍建设经验的提炼和升华,意味着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相统一的大思政格局,意味着思政引领与专业发展相统一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是中国士大夫与西方知识分子精神的结合,是保守传统价值与创新当代思维的体现,标志着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专访链接:http://education.news.cn/20250711/21c0ee6b254e4af5a8428ca68ee0b14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