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2018年北外中国-中东欧人文交流论坛”在图书馆举行。
校长彭龙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彭龙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向论坛召开表示祝贺,他回顾了两年前举办的“2016年北外中国-中东欧人文交流论坛”,总结了北外中东欧研究中心近两年来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特别强调北外在中东欧语言人才培养方面,既应着力培养高端语言人才,又应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中国与中东欧各国人文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前驻罗马尼亚大使、前驻捷克大使,外交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特别强调了努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人文交流的拓展将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拉近沿线人民心灵距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为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充分体现了活动承办单位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特别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以及对中外人文交流重要性的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并强调此次论坛将拉紧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的纽带,增强彼此的理解与信任,为行稳致远提供精神与思想助力。
论坛开幕式上,保加利亚驻华大使格•波罗扎诺夫、克罗地亚驻华大使奈•科哈罗维奇、立陶宛驻华大使伊•玛邱罗尼、黑山驻华大使达•帕约维奇、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亚•普列莫日等先后致辞。各位大使高度评价北外在中国—中东欧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了北外在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论坛由大会发言和分论坛组成。在大会发言阶段,来自中国和中东欧各国的12位专家发表了主题演讲。两个分论坛的主题分别为“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和“‘16+1教育、青年交流年’:愿望与行”。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认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历史渊源久远,“一带一路”相连,双方关系在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必将迎来新发展,教育合作大有可为,人文交流方兴未艾,双方青年未来可期。
2018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部分中东欧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建立或独立一百年。同时,“16+1合作”进入第二个五年期。2019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与部分中东欧国家建交70年,还是中国-中东欧合作的“16+1教育、青年交流年”。在这样一种折射特殊历史意义的背景下,北外中东欧研究中心将继续发挥语种齐全、教学底蕴深厚、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深入开展中东欧问题研究,加强学术平台和智库建设。
本次论坛由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和中东欧研究中心主办。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黑山等六国大使以及来自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马其顿、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爱沙尼亚、波黑等国的外交官,来自中东欧国家多所大学的教授和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中国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科院、新华社、国家图书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上海日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央舞蹈学院、中央团校、花城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等单位的80余位代表参加了论坛。
(中东欧研究中心、欧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