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人民网以《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以回归的方式走向未来》为题刊登了校长彭龙在2018级新生开学典礼的讲话。
以回归的方式走向未来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尊敬的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在这里与1454名本科生、1071名研究生、20名预科生、部分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学生及留学生代表、优秀校友、驻华使节以及教师、家长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和分享这庄严隆重的2018级新同学入学仪式。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欢迎你们加入北外大家庭,祝贺你们成为了北外的新主人!
同学们,你们成长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各国之间在科技、文化、经济、人才等方面的竞争都在不断加剧。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在从根本上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你们是在互联网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是科技成果迅速发展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但同时也因此需要加倍努力去学习新的知识。几年前,北外人就开始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中国外语教育的引领者,我们应该如何去直面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全球治理的模式也正在发生变化,世界秩序正在发生新的裂变与重构。贸易战、外交战甚至局部热战在世界各个角落频繁发生。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一直以最为积极努力的姿态,参与全球化进程,努力捍卫全球自由贸易体系,改善全球治理机制。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这一变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大家来到北外后,相信会对参与全球化的中国有更深刻的体会。来北外读书学习的同学,心中大多都怀有一个北外梦。北外虽然不是一个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但却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外国语大学,以涉外卓越人才的培养享誉全球。当前,学校已开设语种98种,到2020年开设的语种将超过100种,实现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语言和区域国别研究的全覆盖。在2018年QS世界大学专业排名中,我校的语言学、现代语言学两门学科进入全球前100强。2017年9月,国家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近年来,学校还不断谋划战略升级和战略转型,充分发挥外语教育向多学科的辐射效应,构建了外国语言文学、多语教育科学、区域与全球治理、比较文明四大学科集群,学校成立了北外学院和国际组织学院,力图打造国内最优质的外语特色教育,构建北外特色明显的通识教育培养体系。同时,努力优化学科结构,鼓励各外语院系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国际商学院、法学院、国际新闻传播学院、计算机系、历史学院等非外语院系和研究机构在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以此来促进外语学科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全面革新和跨越式发展,为全面提升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对此,你们都将是受益者和亲历者。
同学们,北外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她成立于1941年,是中国共产党当时在解放区成立的第一所外语学校。它的前身是在延安成立的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后发展为延安外国语学校。从延安到北京,一代代的北外人传唱着“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的歌曲,将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终成为了今天中国现代外语教育的引领者。记得是1944年,在延安外国语学校的开学典礼上,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地指出,“外国语学校在办学思路上不仅要培养军事翻译,而且要培养新中国的外交人才。新中国的外交要挺起腰杆面对世界讲话,讲出一个东方伟大民族的胆识和豪情。”面对党和国家的重托,北外不辱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北外毕业的校友中,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有400多人,出任参赞的有1000多人。世界上凡是有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就有北外人的身影。北外也因此赢得了“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
今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北外也逐步形成了专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和风格。北外很小,小到几十分钟就可以走遍校园;同时,她又很大,大到可以连接整个世界,几乎每天都在见证着国外元首政要和社会名流的来访。东西文化在这里汇聚,思想的碰撞、沟通和交汇不仅带来了尊重和理解,也彰显着北外国际化和开放性的办学特色。北外还是一所精致的花园式学校。相信你们入校以后已经开始用心去感受这个校园了:主楼朴素平实、沉稳端庄,厚重地诠释着北外的发展历史;图书馆藏阅合一,人书比邻,充分体现了北外的文化特色和国际视野;国际大厦红装束裹、庄重典雅,负载着北外文化创意和产业兴起的新使命;小池塘微波荡漾,倒影如画,为平静的校园平添了一段灵动之气;晨读园和暮思园鸟语花香、祥和静谧,最先能够感知日月交替、四季变换之美。这些,都是你们未来几年学习和生活的地方,需要你们用时间去感知,用情感去体悟。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北外的使命,也是北外的光荣。北外有着一流的师资队伍。无论是学养深厚的专家教授,还是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都兢兢业业地工作在课堂的第一线。今年7月份,教育部向全国专门下发了授予我校陈琳教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陈琳教授为外语教育事业奋斗了70多年,参与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全国大学英语专业通用教材,主持英、俄、德、法、西、阿拉伯六语种“一条龙”式教材编撰工作,奠定了中国英语教材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初,他担任中央电视台《广播电视英语课程》节目主讲人,在全国掀起了一个英语学习的高潮,开启了大众英语教学新时代。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把从事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人生向往,把人生目标定位为一名普通的“教书匠”。“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正是因为有着一大批像陈琳教授这样的优秀教师执掌教鞭,教书育人,北外才能够为国家培养出了近10万名高质量的外语人才。在庆祝第34个教师节之际,让我们一起向全校教师员工致以节日最诚挚的问候!
北外也有着一流的生源。近年来,北外文、理两科在全国各省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平均超出一本线100分左右,在全国2800多所高校中名列前茅。中国首家人才大数据互联网IPIN公司在2015年曾做过一个统计,北外在中国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名列第三,仅次于北大和清华。同学们,今天的荣耀之所以专属于你们,是因为你们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才得以脱颖而出,凭借着超乎常人的拼搏和努力才得以展开一幅值得期待的人生画卷!
同学们,今天的开学典礼,意味着你们又一次站在了新的人生起点上。我想,此时此刻,你们都在心中规划和憧憬着自己的未来。作为你们的校长,我今天却很想和大家谈一谈回归。回归并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通过回溯初心的方式更好地走向未来。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回归自身的历史才能踏上复兴之路;一种文化,只有不断地回归自身的源头才能燃起创新的火焰;一个人,也只有不断地回归自己的初心理想才能重塑自我,创造辉煌。今天,你们成为了北外人,很有必要在我国外语教育历程中,在北外的优良传统中,在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找准自己的坐标定位,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一、首先,我要和你们谈谈外语学习,外语学习需要回归鲜明的价值导向,做到不忘本来。
北外的新生中几乎一半的同学要在不同语言专业开始学习,还有一半的同学,包括很多留学生同学,要在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商学院、法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历史学院、艺术研究院、国际教育学院、计算机系等非外语院系学习。在北外,不论在语言专业还是非语言专业学习,我们都要求大家每一个人将来能熟练的用外语工作。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外语教育是伴随中国睁眼看世界应运而生的。无论是一开始的“把世界介绍给中国”,谋求“富强之王道”,还是今天所倡导的“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语作为战略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外国语大学,在教育方针上就应该明确服务国家的价值导向,扎根于中国大地办外语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应世之才。外语虽然没有国界,但是外语人才却有着鲜明的国家立场和民族情怀。我们要办的正是“中国的”外语教育,而不仅仅是外语教育“在中国”。当前,北外正在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目标而奋进。我想,我们绝不可能通过迎合国际的某些指标体系而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相反,我们只有立足于国家战略亟需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中国的进步和发展,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赞许,才能最终迈向世界一流大学。
对你们而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则是要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通过学习成为心怀历史而又不囿于传统,放眼世界而又不崇洋媚外的新时代大学生。我们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更不能过于偏执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忘记了学习的最终目标。正确的人生选择应该是将个人的理想和服务国家结合起来,将价值选择始终渗透在自己的心灵里。如果仅仅把学习视为谋求个人功利的跳板和敲门砖,今日的天之骄子可能就是明日广为诟病的“精致的利益主义者”。至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信仰迷茫,立场动摇和价值观背离等现象,那更是教育和学习的双重失败。
二、大学生活需要回归教育的文化理念,做到吸收外来
同学们,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北外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就曾说:“语言之有魅力,主要是因为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外语学习虽然开始于语言的技能训练,但更要借助语言去领略后面的那个精神世界,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拓宽国际视野,促进文明互鉴,提升人文素养。如果仅仅满足于外语的听说读写,停留于语言的交际功能,知识结构必定是狭隘的。随着文明多样性的发展,我们现在会遇到越来越多具有高度复杂性、交叉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难以从单一角度,用单一学科的知识加以解决,而更多需要的是跨学科、跨文化的知识。我校知名校友、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先生,1978年考入北外英语系,师从许国璋、王佐良先生。在北外学习期间,他不仅夯实了外语专业基础,还广泛涉取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哲学、经济和金融等领域的知识,才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综合知识体系。这种学习的姿态和方向,在今天仍然是你们的榜样。
当前,学校正在研究借鉴海内外一流高校的培养经验,努力打造具有北外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致力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现在,学校每学年都会开设600多门本科课程和400多门研究生课程,此外还有丰富的学术、文化、教育讲座和实践活动,涵盖语言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哲学、艺术学、法律等多个领域。你们可以源流而上,通过外语学习进而窥探世界各国的文化家园,也可以降本流末,通过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反观语言的永恒的魅力。
相信同学们在入校之际都拿到了《北外读本》。这个《读本》收录的是我们学校多位教授从多个学科角度推荐的经典传世之作,《读本》的推荐,与北外的教育特色非常吻合,也是我们倡导通识教育的重要举措。经典大多比较难读,但如果你用功了,会其意了,就会豁然开朗,终生难忘,为你们打开一个广阔的意义世界。希望同学们入学之后要多读经典,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日积月累,必有所成。
三、个人成长需要回归自己的赤子初心,做到面向未来
大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它将全方位地塑造你的思想、品格和追求,从而决定了你们以后走什么样的路,成为什么样的人,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伴侣。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它的轨迹是不断生成的,而不是事先预成的。你无法从起点推知终点,更无法把终点还原为起点。在这场长跑中,决定你走多远的可能不是你暂时性的成绩,而是你持续奔跑的姿态和能力。天道忌巧,人生的路没有捷径可走。进入理想的大学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在以后的岁月里,你们仍然需要继续保持艰苦努力、刻苦学习的优良习惯,为将来走向社会建功立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将人生的绚丽画卷继续向前铺展。
《墨子•修身》中说到: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意思是说,读书人虽有学问,但亲身实践才是根本。在实践的过程中,大家可以更好地运用所学,体会知识的价值。与此同时,也能发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同学们也能在实践中磨练意志,砥砺品格,督促自身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努力成长为未来的领袖。
同学们,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今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舞台很广阔,但诱惑也不少。你们不仅要注意人身、财物的安全,更要注意心灵的安全。相对于中学阶段而言,大学的生活比较自由,环境比较宽松。但是,越是自由处,越是修心时。自由利用不好,自由就可能成为自由的屠夫,沦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我行我素的遁词。在此,我唯一担心的是:宿舍里的网速虽快,你们却把电脑变成了游戏机和追剧神器;教室的暖气很烫,你们却把书桌变成了小憩的温床和梦里的水乡;我们的时代虽新,你们今日的万丈雄心却已消磨于明日的平庸事故。同学们,请看护好今天的理想和激情,不要随便松动足下的土地,不要轻易移动坚持的位置,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每个人都是领航员。但是,只有阳光而无阴影,只有欢乐而无痛苦,那就不是人生。只要学会把挫折和磨难作为人生路上的必修课,在不断付出和奉献中实现自我。那么最后的成功注定会属于你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一起铭记今天这隆重的开学典礼,让我们一起期待这美好的大学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你们恰同学少年,既然选择了诗和远方,就让我们风雨兼程,怀着执着的理想,谱写充满激情和奋斗的大学历程,用坚韧不拔的努力,铸就精彩的大学梦、北外梦、中国梦!
谢谢大家!
报道链接: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3/c1053-30291335.html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