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韩震: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核心问题
发布时间:2016-06-03 08:45:39 来源: 新闻中心 编辑: 郭玮

    6月2日,《光明日报》第7版“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圆桌对话”以“让马克思主义发出时代最强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为题刊登了对我校党委书记韩震教授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专家学者的集体采访。
    韩震表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是因为其科学性。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只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更是一种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二是因为它是与时俱进、开放发展的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用短短几十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推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强大生命力。第三,凡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干扰时,我们就会走弯路、出乱子。无论“左”还是“右”的干扰,都曾给我们的事业发展带来许多障碍,教训惨痛。
    针对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等被边缘化现象,韩震认为,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问题,既有外来影响,也有我们自己的某些失误。譬如,过去一些“左”的做法,把马克思主义泛化,甚至用马克思主义代替具体学科,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还引起了许多人故意远离马克思主义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许多西方理论涌进国门,一波一波的“热”挤占了原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空间,不少人总认为西方的理论优于我们自己的。再者,大学中的许多新兴学科往往最初就在西方国家出现,学科建设初期从借鉴开始,有些教材都直接来自国外,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进行立场重校和话语转换相对滞后。
    谈到如何解决这三个“失”,让马克思主义发出时代最强音这一问题,韩震认为,不仅是转变理论表达方式的问题,更是学术研究的目的、立场问题。“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即使去做也会走样。“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在理论表达上,不能仅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新词向大众的头脑里塞一些概念、命题和学说,或把一些理论概念转换成汉语就万事大吉;在理论生成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从群众需要中寻找要研究的问题。最后,“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文章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06/02/nw.D110000gmrb_20160602_1-07.htm?div=-1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