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享誉世界的当代阿拉伯大诗人、思想家阿多尼斯访问我校,并与我国著名诗人、我校校友树才、阿拉伯学院院长薛庆国教授一起,为现场的数百名外国文学和阿拉伯文化爱好者带来一场题为“与阿多尼斯一起,寻找世界的诗意”的精彩的思想对话。
活动开始前,校长彭龙在会见了阿多尼斯以及叙利亚驻华大使穆斯塔法•伊马德一行,对阿多尼斯第四次访问北外表示欢迎,并祝他健康长寿。
活动开始后,阿拉伯学院学生代表首先用阿拉伯语和汉语朗诵了阿多尼斯的经典诗歌,美丽的诗篇伴随着悠扬的阿拉伯乌德琴声,将听众带入一个美好的精神境界。随后,薛庆国致欢迎辞,对阿多尼斯和所有来宾表示欢迎,并邀请阿多尼斯与树才进行思想对话。两位诗人围绕生命、诗歌、翻译、旅行等多个话题展开探讨,不时迸发出智慧与诗意的火花。阿多尼斯还兴致勃勃地与现场听众互动,回答了他们提出的多个问题。
谈及生命、旅行和诗歌的关系,阿多尼斯认为,生命是一场旅行,来自未知,又去向死亡这个未知;而诗歌也是一场旅行,在想象、个人的经验、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旅行。他说,自己的个人生活和诗歌生活是建立在旅行之上的,只有旅行才能使他有机会以不断变化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他还认为,写诗要先理性地去理解世界,再把这种理性忘记。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梦、想象和身体,诗歌传达的正是不同的、有差异的、属于个人的世界,是要让人的认知更加丰富。
阿多尼斯精通法语等语言,但至今只用阿拉伯语写作。他说:“我仍坚持用母语写作,而且是用巅峰时的阿拉伯语写作,是为了向阿拉伯语的美丽与曾经有过的辉煌表示忠诚。”
提到诗人故乡叙利亚的当前处境,阿多尼斯表示,不久曾震惊世界的那个淹死在海边的叙利亚男童的画面,浓缩了叙利亚当今的一切苦难。他借用阿拉伯古诗说:“我愿把身体分割成许多部分,与叙利亚无数的生者与逝者同在。”
当被问及对中国的印象、如何看待中国诗歌的未来时,阿多尼斯说:“1980年我首次访华时见到的中国,与2015年的中国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巨变堪称当代世界发生的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它把中国从一个世界带到了另一个世界。毫无疑问,这过程中一定存在许多问题,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巨变着实令人惊奇。如果把诗歌理解为一股不断改变当前世界现实的力量,那中国诗歌的未来,就跟中国的未来一样,必定是光明而伟大的。”
最后,阿多尼斯以饱满的感情朗诵了他的诗歌,活动在美妙的诗句中圆满落幕。此次活动,不仅让听众感受了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也让观众们领略了诗歌与阿拉伯语的魅力,增进了对诗歌和人生的思考。
阿多尼斯原名阿里•伊斯伯尔,1930年出生于叙利亚海滨,现旅居法国。阿多尼斯迄今共出版了20余部诗集,并著有近20种文学评论与思想理论著作。他对诗歌现代化的积极倡导,对阿拉伯文化与社会的深刻反思,在阿拉伯文化界产生广泛影响。阿多尼斯曾荣获数十项国际诗歌大奖,他还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2009年以来,薛庆国教授将阿多尼斯的多部诗文作品译成汉语出版,在我国外国文学界与诗歌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阿拉伯学院 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