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 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据统计,在我校工作人员中,抗日战争及以前参加工作并在我校离休的目前还有15位。他们或是亲身参加了对敌作战, 或是切身感受了战争的残酷与时代的变迁,为今天的北外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值得追忆与回味的历史。但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因为各种原因,今天能够接受我们采访 的只有其中的8位老人,我们将采访内容进行了整理,并在人物系列栏目中陆续刊发。希望每一位老人的讲述,都能为全校师生打开一扇了解那段历史的窗子,今 天的北外人也将永远记住那段历史,铭记这些老人为国家为民族所作出的贡献。
1938年,18岁的陈延从一名学生成为一名革命者,她从广东只身一人奔赴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了八路军的一员。回忆当年参军抗战的经历,陈延一直觉得“没什么”,可就在她朴素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青年们的无悔选择。
独自一人的北上之路
抗日战争爆发时,陈延在广西梧州省立医院工作,“我当时是司药,被派去帮助伤兵”。1937年初,“我又到八步医院药房担任药剂师”,在这期间,陈延结识了一些广西大学的学生,通过聊天、阅读,陈延开始接触了一些进步思想,并对共产党有了初步的认识。“七七事变”后,陈延和朋友们自发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我们演剧、演讲、出墙报”,年轻的陈延就这样投入进抗日的浪潮。
1938年,陈延考入了广州金陵高中,可就在缴费入学前,她又得知了延安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招生的消息,带着对延安的向往,陈延和几位同伴决定去延安!“家里给我凑了学费,我就把这学费当作了路费”,“其他人后来有的没筹够路费,有的家里不让去了,我弟弟是家里唯一一个男孩子,也不好走,我就说我自己有钱,我一个人也要走!”就这样,陈延便一个人踏上了前往延安的征程。然而北上之路并非坦途,“一路上也有日本飞机轰炸,我坐船再坐火车,经历了八、九天最后到了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再经辗转,陈延终于开始了在陕北的学习。对于陈延的北上,“母亲是后来才知道的,哭了好多天……”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陈延为了青春的理想舍下了自己的家庭,“后来基本没联系了……”这成为当时太多父母和儿女离别的真实写照。
苦中有乐的延安岁月
在延安的八路军通讯学校,陈延学习了无线电收发报技术,并很快投入到延安的抗战工作。她先在军委二局负责监听日军的英文电台,后调往中央军委机要处抄报组。“那时我在八路军总部首长身边工作,负责抄写电报。”百团大战时,陈延和她的战友们通过一封封电报为首长对前线的指挥提供了信息支持,“不分昼夜,每天都有很多战报传来,一有前方消灭日本鬼子的电报,半夜三更也赶快起来抄。”“那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前面收报、译电,再由我们组抄送给首长,去指挥打仗。”陈延全程参与了百团大战的信息传递工作,又快又好的完成电报抄送是陈延的任务,“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是他们日夜工作最朴素的愿望。
除了抗战,延安当时也面临着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吃饭穿衣也成了解放区军民的一大难题。“我们自己开始搞大生产,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我们开荒种地,产量不错,土豆很大个,还有养猪的,有时候可以吃到猪肉。”对于延安当时的苦日子,陈延甘之如饴。“我们经常搞活动,也办舞会,有次朱总司令问我会不会跳舞,我说不会,他教我跳的。”在延安的岁月,首长和普通战士一样,陈延也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官兵一致。
1950年,陈延由部队转业到地方,并于1965年调往我校,先后担任英语系党总支部副书记和纪委副书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她始终保持着革命时期的坚韧和乐观。1999年,陈延带着对延安浓浓的深情重回阔别60年的延安,重游曾经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场所,“一切好像就在昨天,历历在目……”
延安往事,战火青春,延安为陈延留下了最美好的青春印记。从小康之家到黄土窑洞,从“百团大战”到“自力更生”,战争的残酷,生活的困苦从来没有打垮过她。在最艰难的岁月里,陈延苦中作乐,老前辈的革命与牺牲精神将永远激励着革命的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