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家铨:困苦中前行,磨难处重生
发布时间:2015-09-02 11:23:56 来源: 新闻中心 编辑: 郭玮

    刘家铨_副本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 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据统计,在我校工作人员中,抗日战争及以前参加工作并在我校离休的目前还有15位。他们或是亲身参加了对敌作战, 或是切身感受了战争的残酷与时代的变迁,为今天的北外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值得追忆与回味的历史。但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因为各种原因,今天能够接受我们采访 的只有其中的8位老人,我们将采访内容进行了整理,并在人物系列栏目中陆续刊发。希望每一位老人的讲述,都能为全校师生打开一扇了解那段历史的窗子,今天的北外人也将永远记住那段历史,铭记这些老人为国家为民族所作出的贡献。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那年我正好十三岁,从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变成了亡国奴。”今年91岁的刘家铨经历了整个抗日战争,那段黑暗的历史印刻在老人的记忆中,成了他一生无法忘却的梦魇。

    在逃难中完成学业

    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暴虐的日军在南京犯下了包括大规模屠杀、强奸、纵火、抢劫等一系列令人发指的反人类罪行,史称“南京大屠杀”。刘家铨的家当时就在南京,为了躲避丧心病狂的日军,一家人就此踏上了逃难的路途。
    “我和母亲逃到了上海,去投奔外公。哥哥和祖父往芜湖那边逃了,祖母和叔叔则去了安徽。”原本完整幸福的家庭,由此各奔东西。
    在上海和南京辗转逃亡的刘家铨并没有放弃学业,他在当时上海的光华中学和南京第一中坚持学习,读完了中学。中学毕业后,刘家铨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成功考进大学继续深造。
    “当时的大学里,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包括北京、天津、内蒙古、东北等等,还有来自朝鲜和台湾的学生,所以学校里的学生成分很复杂,斗争也很激烈。后来共产党员越来越多,实力越来越壮大,日本宪兵队有时候会突袭校园,来抓这些进步的共产党员。”当年才十六七岁的刘家铨在大学校园里,亲眼见证了这些残酷的斗争。那时的刘家铨还没有成为共产党员,但他始终在背后默默支持着这些朋友,为他们救国救民的行为感到骄傲和自豪。

    再穷也不能打扰人民群众

    1944年大学一毕业,刘家铨就到浙江的海宁县参加了新四军,成了新四军三五支队特务连第三连队的指导员。
    “我之前从来没有做过指导员,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只能教战士们识识字,唱唱歌,所有的抗日战争歌曲,像什么《黄河大合唱》、《大刀向鬼子砍去》我都教过。”据刘家铨回忆,那时候的新四军队伍生活条件极其艰苦。3个连队,500多人,就只有300条枪,连每个人1条枪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全营只有1挺机关枪。
    “我在那当了一年的指导员,什么钱也没拿,连一套军装都没有,只能穿着十月份的衣服过冬。但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我们新四军也没有向人民群众要一分钱,再穷也不能抢老百姓,是不是啊?”刘家铨如是说到。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后,刘家铨跟随连队回到浙江四明山的根据地。1949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表现优异,刘家铨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俄文部工作。1956年,刘家铨应学校工作需要被调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体育教研组,继续发光发热,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在91岁高龄的刘家铨眼里,这些跌宕起伏的生活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人生经历,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种缅怀和传奇。这些见证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尽自己所能活下来并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老人们,与那些在抗日战争中轰轰烈烈牺牲的战士一样,值得我们尊重和敬爱。

 

(通讯员 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