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晚,“世界文化荟萃”系列讲座第三讲在电教礼堂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二级研究员、俄罗斯文学研究室主任刘文飞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从俄国的文化图腾‘双头鹰’说起”的讲座。讲座由俄语学院院长黄玫教授主持。
刘文飞首先对俄罗斯国徽中双头鹰图案的由来与演变行了阐述,并对双头鹰图案中各种元素的含义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伊凡三世国玺上的双头鹰徽章是被俄国历史学家卡拉姆津认定为俄国国徽的正宗源头。在伊凡三世之后,历代俄国君主大多继承了双头鹰加骑士的国徽图案,不过也不时有所“添加”,经过500多年的演变,直到2000年12月25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国徽法》正式确立了如今这个国徽图案。
刘文飞对双头鹰图案与俄罗斯文学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他表示,文学与国家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鹰和双头鹰的对峙和转化是贯穿俄罗斯文学发展的一条线索,代表了俄罗斯文学对个人与集体,个性的价值实现与官方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思考。
刘文飞对双头鹰图案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他指出,双头鹰是俄罗斯的文化图腾,是俄罗斯这个国家的识别符号。双头鹰图案是俄国历代君主自认为是拜占庭即东罗马文化正宗继承人心态的体现,同时也是俄罗斯在当下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理现状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俄罗斯文化中东西文化的并立与对峙、体现着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矛盾性、折射着俄罗斯社会上下层社会的分化、体现了俄罗斯神权与政权之间的明争暗斗。
刘文飞指出,双头鹰作为俄罗斯的文化符号,其内在含义是随着俄罗斯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不断丰富的,同时双头鹰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也在不断塑造着俄罗斯人的文化心理认同。俄罗斯的文化图腾与俄罗斯人的民族文化心理之间存在一个长时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
提问环节,现场师生就俄罗斯文化、中俄关系等问题与刘文飞进行了交流。
刘文飞,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二级研究员、俄罗斯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委,鲁迅文学奖评委,《世界文学》《外国文学》《译林》等杂志编委,美国耶鲁大学富布赖特学者,俄罗斯利哈乔夫院士奖、“阅读俄罗斯”翻译奖获得者。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纪俄语诗史》《诗歌漂流瓶》《墙里墙外》《红场漫步》等,主要译著有《普希金诗选》《俄罗斯文化史》《俄罗斯侨民文学史》等二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记者 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