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文化之美”系列讲座举办第三讲:中国古代乡土建筑文化
发布时间:2014-10-15 15:13:41 来源: 新闻中心 编辑:

    10月14日晚,“探寻中国文化之美”系列讲座第三讲在电教礼堂举行。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楼庆西教授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中国古代乡土建筑文化”的讲座。讲座由外研社人文分社社长吴浩主持。

 

1

 


    楼庆西首先对乡土建筑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从广义上讲,凡带有地域本土特征的建筑皆为乡土建筑。世界各地区、各国家,中国的各地区、各省、各民族都有。乡土建筑没有时间性,过去、现在、将来都有。从狭义上讲,在乡村中土生土长的建筑称为乡土建筑,即农村的建筑。
    楼庆西从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建筑形态的多样性、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乡土环境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等四个方面出发,对中国的乡土建筑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他指出,任何建筑离不开天地、山水、日月星辰的环境。在古代,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更是离不开自然环境。从建筑形象来讲,乡土建筑比城市建筑来得更丰富。乡土建筑多采用当地材料,由当地工匠,采取当地传统的技艺,建造出适合当地环境和百姓生活的各类房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这里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了一方建筑。各地情况多有差异,由此决定了乡土建筑的多样性。
    楼庆西表示,乡土建筑在装饰上不受朝廷礼制约束,从宫殿上的龙、凤到农村的猪、羊等各种图案式样皆可使用,其形态多保持原创性,体现了功能、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楼庆西指出,乡土建筑所组成的环境及其表现的文化既有山水、植物、建筑等物质文化,又有传统农艺、手工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从总体上它比城市更为丰富多彩,它全面记录和反映了中国农耕社会的政治、经济和艺术,表现了人与自然,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楼庆西的讲座内容丰富,通过大量精美的图片向现场师生展示了中国古代乡土建筑中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提问环节,同学们就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乡土文化传承等问题与楼庆西进行了交流。
    楼庆西,浙江衢州人,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梁思成先生,主要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近二十余年,楼先生集中研究中国乡土建筑及中国古建筑装饰,并从事传统建筑文化的普及,他的足迹遍布了全国各地,拍摄和挽救了一批乡土建筑。近期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乡土建筑装饰艺术》、《中国古建筑装饰五书》、《乡土景观十讲》等。

 

(记者 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