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晚,“全球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系列讲座第四讲在电教礼堂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胡澎为全校师生作讲座,题为“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对华认识的演变”。讲座由日语系主任邵建国主持。

胡澎首先梳理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友好合作时期(1972~1982年)、摩擦与合作时期(1982~1992年)、对立与合作时期(1992~2002年)、对抗与合作时期(2002~2012年),并对各个时期中日关系的特征以及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胡澎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当前日本国内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她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呈现出以下三个突出的特征:少子老龄化、贫富差距拉大、右倾保守化。日本社会的这些变化深刻影响了中日关系以及日本民众对中国的态度。
对于当前的中日关系,胡澎认为,中日关系目前处于冰河期。2012年9月日本政府宣布实施所谓钓鱼岛“国有化”以后,中日关系持续走低,面临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胡澎认为当前日本民众对华亲近感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冷战结束后,美国将中国作为竞争对手,“扶日制华”力度加强,影响了日本国民对华态度;中日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态势对处于经济低迷的日本国民的心态有一定影响;日本国内政治右翼保守主义思潮加强,左翼和平主义思潮衰落;日本的新闻媒体、舆论保守化,对于日本民众的对华态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胡澎对中长期中日关系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她认为,今后十年,中日在历史问题、领土问题的摩擦将依然存在,但是两国在摩擦中相互探知,在探知中相互认识,重新评价,直到树立对对方国家基本客观的认识;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老人护理、环境、国民交往(旅游、留学生)等领域的交流将继续保持,虽然会受到两国关系的影响,但总体的趋势不会改变;在当前中日关系不可能好转的判断下,未来十年,随着日本逐渐认可中国的发展,日本民众逐渐调整心态,两国关系可能回归理性。
讲座结束后,胡澎与听众就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日经贸往来以及近期中日关系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互动。
胡澎,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研究专业为日本社会文化,主要研究成果有《战时体制下的日本妇女团体(1931-1945)》《性别视角下的日本妇女问题》《东亚社会运动》等,论文有《日本“社区营造”论——从“市民参与”到“市民主体”》《日本NGO的发展及其在外交中的作用》《性别视角下日本养老保险制度再思考》《日本社会变革中的“生活者运动”》等,出版有随笔集《日本:我心中的花朵与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