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非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交往的不断扩大,非洲人眼中的中国人已不仅仅是中国的外交官和援外人员,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中国企业和中国游客走进非洲,中非双边关系正广泛深入到民间各个领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冯佐库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中国与非洲》杂志采访,介绍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对促进中非民间友好往来所做的努力。
中国与非洲:民间外交是中国对非洲总体外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友协在中非民间交流领域的工作有什么新进展?
冯佐库:中非民间交往最近几年取得了的一些进展,主要是推进了中非地方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
过去,中国和非洲的民间交流主要通过非洲国家对华友好组织、各国对华友协以及一些类似官方的交往。最近十几年来,随着非洲国家政治体制的变化,不少友好组织失去了过去官方和执政党的支持,实力大大削弱,数量也不断减少,仅存的一些组织也由于经费、人员方面的不足,没有能力与我们进行民间组织层面的交往。如果我们的工作仍局限于传统方向,路子会越来越窄。因此, 近几年,我们开始探索发掘中国和非洲地方政府间的交流合作的潜力。
中国与非洲:请您介绍一下对外友协在中非地方政府层面交流取得的成绩。
冯佐库:在实际探索中,我们发现,中国和非洲发展友好城市的潜力巨大。目前,除北非之外的40多个非洲国家中,中非友好城市已有100多个,主要集中在南非和尼日利亚等大国。并在这些友好城市举办了多次小范围的地方政府合作研讨会。同时,也为非洲驻华大使馆提供了便利,帮助他们到中国多个省市推介他们国家的经贸和投资机会。
正是在这些积累的基础上,我们于2012年8月举办了首届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来自非洲的300多位省长、市长、前政要、现政要和企业家等代表,中方1800多名代表参加了首次中非地方政府间大规模的盛会。
此后,地方政府层面的交流一直没有间断。当年,中国10多位省市长带领包括企业家在内的代表团访问肯尼亚和塞内加尔,在肯尼亚举办了中国-肯尼亚省、市长对话。借参加在塞内加尔举办的非洲城市峰会之机,又举办中国-非洲省、市长对话。
鉴于中国山东省在工程承包、投资等领域与非洲交往密切,去年6月,在山东省举办了第二届中非省、市长对话,约20多个法语非洲国家的省、市代表应邀参会,与中方探讨合作的可能。
2013年年底,中国组成省、市长代表团到访坦桑尼亚,与坦桑尼亚进行首次省、市长对话。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对外友协2014年要在北京举办规模更大、影响力更大的第二届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彻底打开中非地方政府层面交流与合作的局面。目前,加纳现任总统已应邀出席此次盛会。
中国与非洲:地方政府层面的交流对中非民间交流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冯佐库:首先,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可以促进中非人民的交流。我们在举办各次省市长对话时,都会带上企业代表。相比高层互访,地方政府间及企业层面的的交流往往更容易直接接触民间,覆盖面更广。
其次,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不仅为增进友好,也以务实为目的。中非城市间建立联系后,有了了解才有探讨经贸、人文等领域合作的可能。事实上,不仅非洲人民不了解我们,我们对非洲也缺乏了解。去年我们的代表团到访坦桑尼亚后,发现坦方与我们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发现坦桑尼亚人民非常友好,双方在增进友谊的同时,为进一步进行经贸投资合作铺平了道路,也夯实了发展中非政治、经贸和文化等领域友好关系的民意基础,有利于树立中国在非洲人民心目中的正面形象。
中国与非洲:未来在拓展中非民间交流渠道方面将有什么样的新举措?
冯佐库:一是加强与非洲国家上层的关系,通过官方带动民间组织,营造有利于中非民间交往的社会氛围。不同于西方国家的非政府组织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活动能力,在非洲,大多数国家的非政府组织都有资金和人才短缺问题,对华友好组织如果得不到官方的支持,在当地也难以发挥较大的影响。
二是在推进地方政府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与非洲对华友好组织层面的民间交流。针对非洲非政府组织资金短缺的问题,我们计划在5年时间里扶持20个左右非洲对华友好组织,帮助其具备展开正常的民间交往的能力。

冯佐库,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78年毕业于我校英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