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由贸易区”专家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发布时间:2013-10-30 15:14:25 来源: 国际商学院、英语学院 编辑:

    10月27日,由我校二十国集团研究中心、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中国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上海自由贸易区”专家研讨会在我校日研中心三层多功能厅召开。我校副校长彭龙出席并致会议开幕词。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邢厚媛、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出席研讨会并发言。研讨会由国际商学院院长牛华勇主持。
    彭龙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经济改革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一般的技术性推进已经无法大规模释放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上海自贸区的诞生,对于中国经济改革来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意味着,中国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将逐步告别行政手段的模式,变得更加高效和市场导向。
    姚景源介绍了“上海自由贸易区”这项决定诞生的背景原因: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境、上海自贸区改革可能带来的机遇。他从四个经济基本面、辅以充实的数据资料指出,中国经济目前发展状况良好,但面临许多矛盾与问题:经济下行压力与产能过剩的矛盾、各项生存要素成本增长而创新不足的矛盾、资源限制与环境压力的约束、以及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机。他认为,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可谓是中国现有经济改革的突破口,这次改革不是靠优惠、减税,而是靠制度的改革、经济潜能的开发。
    贾康在发言中主要探讨“上海自贸区”的改革战略意义。他认为,不同于以往的“准入后国民待遇”,企业都有准入资格,政府监管加强,准入门槛降低,让企业有机会公平竞争。而“负面清单管理”是他认为市场经济最好的监管模式,也就是“非禁即许”,除了明文规定不许做的,其他都能做。“这能调动民间创新,焕发经济活力。”贾康提到,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改革,或许能成为中国改革的新起点。
    邢厚媛把上海自贸区的建立称为“改革开放的第二季,充满希望的试验田”。
    王一鸣及国际商学院国际经济系主任何蓉认为,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改革中,意义最为重大的两项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王一鸣院长认为,上海自贸区的改革意义,还在于国家希望它是可复制、可推广、可升级的,重点应在制度的创新。
    来自校内外的各界人士一百多名参加了会议。特地前来参加会议的凤凰网副总编辑吴海鹏表示,这是我知道的,学术机构就上海自由贸易区进行研讨的第一次。


(国际商学院 杨姗  英语学院 郑萃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