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在德国召开“首届欧洲藏中国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2-10-23 16:58:13 来源: 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编辑:

    10月5日至6日,由我校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以及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首届欧洲藏中国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召开。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参赞姜锋、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社长王刘纯、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马小林,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德国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意大利米兰昂布罗修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学术机构,以及荷兰Brill出版社都派出代表参加本次会议并发表会议论文,详尽介绍各自馆藏中有关中国文献部分藏书的历史、来源、书目及其电子化程度。

 


 
    这是我校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在欧洲举办的第三次国际会议。在会上,荷兰Brill出版社也与大象出版社达成明确的合作意向,双方将共同出版《欧洲藏中国文献研究》学术刊物,与会各方亦一致同意着手筹备“欧洲藏中国文献研究会”并于明年在欧洲召开“第二届欧洲藏中国文献国际研讨会”。
 

 
    据悉,欧洲现藏的中国文献包括中外文材料两大部分,其中中文藏书大部分是由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以及近代欧洲藏书家从中国购买带回;外文材料部分内容更为庞杂,其中包括十八、十九世纪欧洲驻华领事馆的政府官员撰写的报告、海军舰长及船员的书信报道、克虏伯公司以及东印度公司等机构从中国通商口岸发回国内的文书等。这些一手文献大部分都以手稿档案的形式被封存,迄今尚未正式出版,其内容涉及欧洲人对近代中国社会、政治体制、经济民生的报道及评估,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
    海外汉学中心凭借此前促成梵蒂冈图书馆所藏中国文献的复制出版工作的成功经验,联合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以及清史纂修委员会共同召开本次会议,旨在推动中国学术界对于域外档案馆、图书馆所藏有关“中国文献”的档案调查整理工作。长期以来中国学界进行国学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主要依靠中文文献。除却敦煌文献以及西夏、黑水文献等少数文献以外,国内学术界及出版界迄今尚未对域外所藏有关中国的中外文档案进行系统的调查、整理及利用。伴随着全球化时代文献档案电子化的浪潮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一战略需求,加速欧藏中国文献的调查整理,促成这批欧藏文献的调查、整理及出版,不仅对中国近现代的疆域问题、经济及科技发展史、宗教社会史等相关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推动中国学术界以“世界之眼光”进行国史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进而秉承并切实践行“使中国学的研究中心重返中国”的学术宏愿。
    “新材料、新问题、新成就”,傅斯年当年在谈到民初敦煌等三大文献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学术的价值时所讲的这个观点,至今仍有极大的价值。在中国学术重建的今天,从全球化史的角度收集整理这批中国学术界从未知道和使用的欧洲所藏的中国文献相关文献的整理,必将带动中国的学术的新发展。
 
(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