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中国教育报》第五版《高教周刊》在“大学校长职业化大家谈”栏目里,刊登了韩震校长署名文章《从自己狭窄的研究领域中走出来》。文章围绕“大学校长是否需要参与教学与科研”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文章中,韩震校长针对“三不”承诺做了更为深入的阐释,重点阐述了“三不”基础之上的“三要”:不研究自己原来比较狭窄的纯粹专业的学术研究,并不是不研究问题,而是要研究更为广泛的、与社会发展趋势和高等教育规律紧密相关的问题;不申请原来自己研究领域的课题,并不是不申请任何课题,而是集中精力深入研究有关教育发展和教育管理、有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课题;不再上专业课,并不是一点课不上,而是要站在更高的基点上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强化育人的作用,同时要通过听课、与师生的座谈了解教学的基本情况,要为人才培养和教学配备足够的资源、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秩序。
文章最后,韩震校长指出,大学校长必须从自己比较窄的研究领域中走出来,研究更为宏观和广阔的问题,才能转变成为具有广阔学术视野的高等教育的管理者。

以下为文章全文:
从自己狭窄的研究领域中走出来
韩震
今年8月7日,教育部正式宣布任命我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在就职演说中,我向北外全体师生郑重地作了三个承诺:“第一,任职期间,我将用全部的精力做名副其实的校长,我将不再做我的专业即外国哲学的学术研究,而是把精力放在研究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上,放在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上,努力成为懂政治的教育家和懂教育的政治家;第二,任职期间,除非是与教育管理有关的课题,我将不再申请自己原有学科专业的研究课题,而是集中精力细心谋划北外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大势,为北外的发展而奔走、而呐喊;第三,任职期间,我本人除了为学生做一些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形势方面讲座之外,不再承担任何专业课程,因而也不再谋求与教学有关的个人荣誉,而是努力为老师们上好课服务,努力为所有北外老师们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为从整体上巩固和提高北外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工作。”以上承诺被媒体概括为“三不”,我也就成为“三不校长”,媒体和社会各界给予我很多鼓励和支持,借此机会我深表感谢。
当然,媒体似乎更关注了我的“不”,而没有注意我的“要”。最重要的是我“要”把自己的一切活动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希望为北外又好又快地发展做更多的工作。不研究自己原来比较狭窄的纯粹专业的学术研究,并不是不研究问题,而是要研究更为广泛的问题,如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高等教育的规律,还要研究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校的传统和现实条件做出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
另外,不申请原来自己研究领域的课题也不是不申请任何课题,如果有研究教育发展和教育管理的课题,有研究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课题,有这样的课题可以深入研究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促进自己提高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为什么不去做呢?我是主张:校长不宜再过多地去申报自己专业的学术研究课题,这样就容易把自己囿于特殊的学科领域之中,难以从更广泛的视角和领域去看问题。校长不再热衷于自己原有学科专业的研究,才能集中精力细心谋划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大势,才能为学校教师们的科研创造更好的条件。
承诺不再上专业课,并不是自己一点课不上,譬如说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教育的课,校长的岗位可以站在更高的基点上通过某些讲座强化育人的作用。校长还可以通过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的讲话,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养成。另外,校长自己不上课,不是不关心教学,而是这样才有更大的精力关注全校的教育质量。校长应该把人才培养和教学放在自己最重要的关注点上,要通过听课、与师生的座谈了解教学的基本情况,要为人才培养和教学配备足够的资源、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秩序。
基于上边的认识,我一直都认为学者做校长比纯粹的管理官员做校长要更合适,即让懂教育的人管教育。没有一定的学术眼光,就很难理解学术问题,也不易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理解教育规律且具有学术眼光,才能做到真正敬畏学术、尊重教师。自己从来没有上过课,怎么能够理解教学过程。我认为,大学校长即使不是最好的学者,也应该有很高的学术眼光和宽广的学术视野,这样才能对高等教育、对学校发展做出自己的判断。当然,我主张校长必须从自己比较窄的研究领域中走出来,研究更为宏观和广阔的问题,这样才能转变成为具有广阔学术视野的高等教育的管理者。(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记者 谷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