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资源 协同创新,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新贡献——我校扎实推进“2011计划”工作
发布时间:2012-08-24 12:04:52 来源: 科研处 编辑: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随后,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简称“2011计划”。学校高度重视“2011计划”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谋划部署,汇聚各方智慧与资源,以申报“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契机,努力实现学校改革发展的新飞跃。


加强组织领导  推进工作开展


    “2011计划”是国家在新时期下为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教育发展战略计划。自今年5月7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召开“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视频工作会后,学校正式启动“2011计划”申报工作。学校成立了由杨学义书记、韩震校长担任组长,全体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2011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科研处作为“2011计划”工作牵头单位。为全面推动工作开展,学校制定了“七个一”的工作目标,即成立协同创新中心;组织学校与协同创新参与单位的共建仪式;举办中国文化“走出去”成果展;举行《中国文化“走出去”年度研究报告》首发式;召开首次中国文化“走出去”长城论坛;创办中国文化“走出去”宣传网站;撰写“2011计划”实施方案。
    7月12日,在暑假来临之际,杨书记再次主持召开“2011计划”工作部署会,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工作进程,举全校之力做好“2011计划”申报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科研处以及相关参与单位的部分同志放弃了暑假休息时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2011计划”申报工作中,顺利完成了阶段性工作目标。8月13日,杨学义书记、韩震校长专门听取了“2011计划”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并就相关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确定了中心名称、组织架构等事宜。8月17日,学校召开党政联席会,专题讨论“2011计划”工作,进一步明确了“2011计划”申报工作的下一步方案。


汇聚多方资源  明确建设方向


    根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规定,“2011计划”将通过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在反复研读中央领导讲话精神和教育部文件、听取多方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优势,决定北外“2011协同创新中心”申报类型为面向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为中国文化“走出去”。
    该主题的选取综合考虑了国家战略急需和北外办学特色以及学科、人才、科研等多方面比较优势。首先,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急需和党政工作关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都高度重视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中也专门制定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突出了高校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的主题。其次,北外具有开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学校目前讲授54个外语语种,并基本形成了以外国语言为主,文、管、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多语种、多学科支撑;学校坚持“外、特、精”办学理念,提出复语型、复合型、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了国家文化“走出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还具有众多的外交战线校友、丰富的孔子学院资源、深厚的海外中国学研究根基,这为我们开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此外,学校长期合作发展的相关国内外单位,都在文化“走出去”领域具有明显优势,这为我们组建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体以及实现新的资源汇聚提供了可能。


科学谋划蓝图  服务国家需求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学校结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立足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急需,充分发挥多语种、多学科和国际化办学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组建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将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妥善回应和解决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牵头单位,扎实推进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国际组织以及国内外兄弟院校之间的实质性合作,形成强强联合的协同创新体,科学把握对外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与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相结合,突出“动态、多元、融合、持续”的新特点,以需求为导向,以任务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集聚一流的创新团队,营造一流的创新氛围,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产出一流的创新成果,大力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新体系、灵活机动的科研用人新模式、持续高效的成果产出新机制,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协同创新能力,努力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科研处  冯刚  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