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校阿语系薛庆国教授先后在阿拉伯文《生活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文章,阐述中国对“阿拉伯之春”的立场,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引起了各界的好评。
1月9日,阿拉伯世界最具影响的报纸之一、伦敦出版的《生活报》(Al-Hayat)以大半版的篇幅,发表了薛庆国教授题为《中国对阿拉伯之春的立场:来自北京的一种解读》的文章。文章介绍了中国对阿拉伯之春的立场,从中国的外交原则、国家利益、当代中东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中国的文化理念与思维方式、现当代中国的独特经验等角度,阐述了中国立场的合理性,并得出结论:中国的立场是均衡而理性的,既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又体现了中国独特的经验。文章建议:中国必须加强“公共外交”和“软实力建设”,应该充分考虑阿拉伯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和传统心理,用令人信服的逻辑和阿拉伯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向他们解释中国的政策。更重要的是,中国必须在政治改革领域迈出更大步伐,以赢得阿拉伯人民由衷的尊重。
文章被多家阿拉伯网站转载,在阿拉伯读者、尤其是知识分子中引起较大影响。多位阿拉伯人士给薛庆国教授发来电子邮件或致信报社,表达他们对文章的赞许。
在世界文坛和阿拉伯思想界都享有盛誉的叙利亚大诗人阿多尼斯在电邮中写道:“文章的观点理性而均衡,希望它能帮助人们了解中国的政策,这一政策是明智的,不鲁莽冒失,不在对话尚有可能的情况下急于诉诸战争。”
埃及著名翻译家、学者绍基•杰拉勒表示:“我同意你的分析。在我看来,部分阿拉伯人对中国立场的怀疑和不解,首先由于阿拉伯人性情冲动,不善理性看待问题;其次由于他们经过数十年的专制统治,不适应政治生活,难以对是非作批判性的判断。”
摩洛哥女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法蒂哈•玛尔茜德写道:“感谢你的文章,它坦率而有说服力地回应了对于中国立场的误会。我赞同你的观点,应该回溯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去理解其立场,中国的立场完全符合其文化和历史内涵。”
埃及汉学家、艾因•舍姆斯大学中文系教师穆赫辛•法尔贾尼认为:“文章的见解是均衡而理性的,你以负责任的形式,用完全能被人理解的逻辑,向我们阿拉伯人阐明了中国的立场。我赞同文中的每一句话,尤其赞同中国应该加强软实力建设和公共外交,以增进阿拉伯朋友对中国的理解。目前,中国传媒和中国文化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还难以和西方匹敌,这影响了阿拉伯人对中国的认识,对此应予充分重视。因为误会迟早会消除,但中国思想在阿拉伯世界的缺席,将会一直妨碍阿拉伯人正确理解你们对地区事务的立场。总之,我深信:未来会消除各种误会,一切都会真相大白,中阿友谊一定会历久弥新。”
在北京外文出版社工作的伊拉克藉专家阿拔斯认为:“你表达观点的方式很好,具有说服力,语言流畅而地道,体现了阿拉伯语之魂。因此,阅读和理解起来都容易。文章就应该这样写,阿拉伯读者才会理解中国立场。”
2月1日,薛庆国教授在新加坡出版的华文报纸《联合早报》发表文章《解读中国对阿拉伯之春的立场》,也引起良好反响。《联合早报》是唯一获准在中国大城市发行的海外华文报纸,其网站是中国点击量最大的外国报纸网站,该报在华人文化圈有很大影响。
(阿语系 薛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