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报》刊登我校副校长金莉教授、科研处长张朝意教授署名文章《中国学术走出去着力点在哪里》。
文章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国家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提出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国内国际两种视野,大力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力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增强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提高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在中国学术走出去的过程中,应找准着力点。
全文如下:
中国学术走出去着力点在哪里
金 莉 张朝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随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对于高校来讲,服务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和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最紧要的任务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国内国际两种视野,大力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力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增强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提高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和平崛起的坚实支撑,中国迫切需要呈现给世界一个真实、共生、多元的全新形象,让全世界感受中国的精彩、读懂中国的平和。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不仅承载着厚重灿烂的历史与文明,更蕴藏着多彩、丰富的当代哲学社会科学。
因此,大力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不仅成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之急需,也是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基本文化和学术诉求。在中国学术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准着力点:
其一、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科学把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立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中国学术走出去的根本价值导向。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是一个“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过程。高校应积极承担起“将世界介绍给中国”和“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双重使命。科学研究不仅应承担起学术职责,更应担当起社会责任。中国学术走出,只有着眼于服务国家全球战略布局中的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利益需求,才能充分体现其发展价值。当前国际形势变革和国家全球利益布局调整,要求我们应格外关注国际区域问题研究、海外汉学研究、公共外交研究、经典著述外译等重大时代课题。
其二、开发利用多语种资源,推进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
多语种资源是中国学术走出去的重要依托。在全球化的今天,语言文字是阻碍中国学术产生全球影响的制约性因素。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发展,区域合作发展势头旺盛,区域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与日俱增。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也早已开始关注通过多语言文化手段提高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多语种资源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全球战略资源。早在1962年,周恩来总理就提出国内外语院校应向“多语种、高质量”发展,并力争在10年到20年内将世界上主要语种都开办起来,即增加到74种外语。目前为止,国内高校开设的外语语种数量仅有60种左右。因此,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和学术走出去,不仅要着眼于传统的英美世界,更要具有全球新视野,尤其要关注广大非通用语种国家和地区。我们要充分发挥目前国内高校的多语种优势,加快高校多语种学科建设,有效开发利用多语种资源,满足国家全球战略利益布局的发展需要。同时,要不断深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强化对策研究,增强研究的原创性和开拓性,坚持多学科、多视野、多领域研究,努力形成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层次、高水平的综合科研服务体系。
其三、建设创新学术团队,提升学术核心竞争力
创新学术团队是中国学术走出去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创新学术团队是新时期高校科研创新和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也是多学科研究发展和提高科研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大力繁荣科学研究,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必然要组建一批拥有学术领军人物、合理科研梯队、核心竞争力、多语种、交叉领域研究的创新学术团队,使之充分发挥在国家学术繁荣中的牵动示范作用,成为提升国家整体学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尤其要在一些国家发展战略亟需的诸多领域,组建一批学术创新团队,有效整合国内多语种优质学术资源,大力培养学术领军人物,适时引入一批高水平研究型人才,完善科研队伍结构,提升学术整体水平。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坚持科学研究范式,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和研究层次。
其四、坚持正确的研究评价,提高科研管理科学化水平
科学的研究评价是中国学术走出去的管理制度保障。开展科学有效的研究评价,是推动中国学术管理创新,优化研究资源配置,构建现代科研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的重要指挥棒。我们需要坚持科学的管理理念,坚持质量第一、诚信公正、分类评价,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引领学术发展的实质性贡献为取向,严格坚持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的统一,注重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和实际应性,切实推进理论与实际结合。准确把握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坚持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相协调、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衔接、当前评价和长远评价相补充,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科研处 冯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