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引领 整体推进 不断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回顾2011”系列报道之七
发布时间:2011-12-30 10:04:23 来源: 新闻中心 编辑:

    2011年,学校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的国际化建设思路,积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为我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化提供了更宽阔的平台。

 
坚持“小语种、大外交” 提升国际交流层次
 
    2011年,共有106个代表团访问我校,其中包括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波兰等3个国家元首级代表团的来访。8月11日,斯里兰卡总统马欣达•拉贾帕克萨率领代表团访问我校,接受我校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并为斯里兰卡研究中心揭牌。4月20日,马来西亚副总理兼教育部部长丹·斯里·慕尤丁·亚辛访问我校并发表演说。12月20日,在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波兰总统布罗尼斯瓦夫•科莫罗夫斯基出席了在我校的“中波大学校长论坛”开幕式,为我校波兰研究中心揭牌,并发表关于推动中波教育文化交流演讲。高水平代表团的来访,对于提升我校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起了积极作用。
 

 
    2011年,一大批国家的使节访问我校并作公开演讲。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在上任后不久访问我校,选择我校作为他上任后首次发表公开演讲的地方。这充分体现了我校在外交及国际关系领域享有的良好声誉与影响力,同时也有助于我校提高国际知名度。此外,英国、法国、加拿大、斯里兰卡、摩尔多瓦、克罗地亚驻华大使、奥地利、阿塞拜疆、立陶宛、拉脱维亚、秘鲁等国驻华大使先后来我校访问或发表演讲。
 

 
举办高规格学术会议 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
 
    通过举办系列高规格学术会议,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提升我校国际学术影响力。
    8月24日-9月2日,享有国际应用语言学界“奥林匹克”美誉的四年一届的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首次来到中国。6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480位应用语言学专家与学者,围绕“多样中的和谐:语言、文化、社会”这一主题,就“语言习得与加工”、“语言教学”、“不同职业中的语言”、“社会中的语言”、“应用语言学与方法论”等分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本次大会突出了学术主题,搭建了应用语言学沟通交流合作平台,
    5月22-23日,我校与中国翻译协会共同主办翻译教育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首次在华举办研讨会。大会加强了中外翻译教育界的交流,探讨国际翻译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相互交流和促进的方式方法,提高了我校在国际翻译教育界的学术地位,也推动了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拓宽国际交流渠道 深化实质性合作
 
    2011年,我校与世界上20个国家和地区的34所大学、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包括马来亚大学、德国曼海姆大学、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美国路易维尔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等知名学府。协定分为框架性协议以及项目协议。框架性协议旨在建立两校友好关系,内容涉及两校之间的教师交流、学生交流、学术合作、共同举办研讨会和学术会议等内容。项目性协议就两校具体合作项目设定详细条款。与这些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促进了我校教学科研的发展,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协议的落实将进一步提升我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开放度,为我校师生的国际交流开辟新的领域,同时,也推动我校派出与接收交换生人数再上新台阶。
 
 
认真做好专家工作
 
    学校将专家工作与引智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我校引进的外国专家的层次,着力聘请从事专业教学的高层次外国专家,充实语言加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2010—2011学年度我校共聘请外国文教专家116人,其中长期专家94人次,短期专家22人次,分别来自世界上40个国家。他们主要从事外国语教学、合作科研、外语教材的编审、开发外语远程教学课件、外国留学生管理及辅导我校年轻教师等工作。学校认真做好专家工作,关心和爱护北外的老专家。2011年时逢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大卫•柯鲁克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他为中国革命事业及外语教育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我校在校园内为他设立了铜像,并举办了隆重的铜像揭幕仪式。
 
 
 
组织交流互访项目 开拓学生视野
 
    2011年,剑桥大学等暑期班项目健康运行,拓宽了我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渠道。7月24日至8月20日,国际处组织的第三届剑桥暑期班团队如期赴英,与来自59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共同参加了剑桥大学组织的暑期班活动。参与剑桥暑期班的同学收获颇多,已经有两名学生分别被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录取。此外,被美国、英国一流大学录取的同学也占相当高的比例。
 

 

 
    此外,我校注重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7月23日至8月8日,我校“2011师生暑期台湾研习访问团”前往台湾进行了为期18天的交流访问活动,这也是“北京之春——台湾大学生北外外语教学研习营”活动的回访。“北京之春”的互访活动为两岸的外语教育提供了良好平台,更为两岸在各方面的交流提供了成功经验。
 
创新留学生招生及培养机制
 
    2011年,我校留学生教育按照“扩大规模、提高层次、突出特色、保证质量”的发展原则,顺利完成了的各项工作。
 

 
    学校全年共接受超过3500名留学生来校学习和培训,比去年增加了一百余人。2011年秋季学期在校长期生中,学历生人数达到743人,这是我校留学生群体中学历生人数首次过半,约占到全体留学生人数的55%。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一改往年我校留学生以语言培训生占多数的局面,学生学历层次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学校积极开展留学生工作和各项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2011北京高校留学生中国文化之旅——西安行”活动,组织学生前往哈尔滨、伊春、泰山、曲阜、天津旅行,办太极拳、书法、绘画、二胡、烹饪课课外班,举办学习作品展,形成有特色的留学生教育项目。
 
孔院专业化本土化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11年,我校的孔子学院承办工作扩展至14个国家的18个城市,承办16所孔子学院、1所独立孔子课堂和3个下设孔子课堂。新设的孔子学院/课堂中,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下设中匈双语学校孔子课堂完成揭牌工作,正式投入运营;阿联酋扎伊德大学孔子学院虽尚未揭牌,但汉语教学和文化活动已全面开展。2011年全年,我校派驻海外孔子学院工作的中方院长、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共计65人。
    我校承办的海外孔子学院在2011年开设常规语言班文化班等近20类课程,学员人数达11700余人,学员人数同比增长109%;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00余次,受众人数近14万人次,同比增长88%;组织文化讲座和研讨会议近200次,受众人数近12600人次,同比增长205%;举办本土师资、教材培训25次,受众人数400余人。
    2011年,编制、完善了国际汉语教育与推广的各项规划、教材、机制、制度等。孔子学院工作处和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基地开展的重大项目包括:与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合作开展赴意“三巡”活动,与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合作开发《匈牙利汉语课本》并合作承办欧洲地区部分孔子学院工作座谈会,与各孔子学院联手举办亚欧美中小学生夏令营、“汉语桥”——英国(苏格兰)、奥地利中学生夏令营等活动,承办汉语教材培训师研修项目、外国本土汉语教师教材培训项目(共4期)。12月9日-11日,“北外承办海外孔子学院年会2011”以 “孔子学院本土化建设”为主题,从本土化师资、教材、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011年,我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在交流内容、合作模式、促进教育事业共同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断促进我校的教育事业朝着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奋进。
 
                                                            (记者  李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