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是首歌:我校校庆日活动剪影——70周年校庆系列报道之十二
发布时间:2011-09-27 13:39:41 来源: 新闻中心 编辑:

    北外校园里蓬勃昂扬的青春理想、严谨勤奋的治学氛围、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生动活泼的文化生活,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北外人。王佐良、许国璋、周珏良、纳忠等蜚声学界的大家名师,以及柯鲁克、伊莎白、李莎、陈梅洁等外籍教师执教讲坛、垂范学子的风采,令北外学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为了办一场展示学校办学成就、弘扬北外精神、提升海内外影响力的教育文化盛会,办成一场振奋精神、凝聚力量、促进发展的战略盛会,办成一场全球北外人畅叙师生之情、共享同窗之谊的欢乐盛会,全体校领导和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在了一起,为成功举办庆典大会和校庆日系列活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高雅简约的庆典大会


    庆典大会定下 “弘扬传统,展示成就,面向未来,再铸辉煌”的主题,以“高雅简约,突出特色,以达到凝聚人心,激励师生的目的”为宗旨,赢得了广大校友和在校师生的普遍赞誉。
    在文化广场上,记者遇到了71届北外英语系校友就职于国家开发银行刘文方(音)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本次校庆‘简朴隆重,令人鼓舞’!”老校友还说,今天距他上一次来母校已经有10年了,上一次是北外60校庆,他表示这一次不仅规模宏大了,而且莅临现场的嘉宾更具代表性,更有广泛性。
    庆典开始后,德语系的部分系友围坐在德语系的电视机前观看现场转播。他们认为本届校庆不讲求排场,更注重绿色、人文,这种“简朴而隆重”的理念应该延续到学校今后的活动中。


校友看校园


    9月24日,布置一新的校园整洁、优雅、美丽、和谐、温馨,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不少校友面对既熟悉又陌生的校园感慨万分。
    英语系50届校友陈文伯作为学校创办初期的老校友,有着突出的成绩,曾参与编纂新中国第一本汉语英语翻译词典——《汉英词典》的工作,并于1950年参与抗美援朝。提到今天的北外,他不停地说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变大了,变漂亮了。以前的北外只有三驾马车的家当,条件艰苦,教学设备简陋,但这里有着最优秀的老师,最勤奋的学生。七十年后的今天北外学习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变的依然是北外最优秀的老师,最勤奋的学生。
    57级校友、中国驻蒙古大使齐治家在接受采访时说:“变化太大了。学校的外观更加整洁了,有了更多漂亮的教学楼。”
    一位六十年代毕业后就职于某国家级报社,从事编辑行业几十年的老校友在谈到北外的变化时说,每次从外面经过时,还是老样子,走进来一看,她用了一个词——焕然一新。焕然一新的背后是北外几十年来的发展和成长,是每一代北外人的汗水和智慧,今天的北外决不能忘记他们、她们,老校友们、老教师们。
    俄语系1963届研究生孙士明谈及对学校的印象,老校友的话朴实却深刻,怀念,怀念是老先生的高频词,十分怀念北外的校园,北外的同学,北外的老师。
    84级泰语系校友吴骏在谈及北外校园变化时,不禁感叹道:“母校发展很快,变化太大了!”此刻,在他的脸上流淌着的是满满的自豪感。接着他又回忆道:“原来这栋楼本是三个灰扑扑的食堂,如今竟被改造成了现代气息浓郁的体育馆。变化实在是大呀!”在采访期间,他一直在感慨“光阴荏苒”,一直在强调“变化大”。由于时间比较急促,最后在对母校的寄语时说道,“希望母校发展的更快、更好。”语句虽然简短,但其中却饱含着他对母校的款款深情……
    留苏预备部60级郭建廷校友(后因中苏关系破裂,于62年调至亚非学院缅甸语系)对此次的校庆纪念品赞不绝,认为这次的纪念品虽然简单,但却很有纪念意义。当问他北外校园变化有何感想时,他沉思了片刻,答道“变化大,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了。”接着他用一种安详的语气追忆起似水年华,“当年我们学外语的时候,学习手段少,必须要靠死记硬背,如今,学习环境改善了,硬件设施更加齐全。”

 

 
 

可爱的志愿者们


     志愿者们是一群能够真正展示北外人风采的群体,他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收获快乐、增长才干,同时他们的无私奉献对这次校庆的成功举办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千人礼堂门口记者遇到了一位60届老校友,说起校庆的感受,她用了三个简短却带着丝丝暖意的词:温暖,情切,感动。感动于另一批特殊的他们——志愿者,她说,志愿者队伍中的小姑娘小伙子特别热情,积极主动,关怀细致,心里感觉特别温暖。
    庆典大会组组长苏大鹏老师在接受采访时是这样说的:“我还感觉到,我们的学生志愿者是最可爱的,他们不但要保证按时按量完成自己的课业,还要按时按量保证校庆工作任务的良好完成,他们工作量大,但是每个人都毫无怨言,每天都积极昂扬,他们的精神总是鼓舞着我。我们每一个人都全身心认真投入工作,不怕细节,不怕要求高。每天大家都快快乐乐,共同奋斗。从这里,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凝聚人心的重要性,只有凝聚人心才能成就大事。”
    为此,我们走近了校庆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我们第一个遇到的,是来自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二年级保加利亚语班的何依蕾。她说:“这次报名参加校庆志愿者活动感受到了北外人的力量,大家都很心齐,所有人都能互相理解,感觉大家真正成为了一个可以相互依靠的团队,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坚持,感觉很感动。”此外,我们采访到了10级西葡语系的于杨。当我们问道他感觉这次的工作辛不辛苦时,他说:“这次的活动工作量确实大,但是我和我的同事们都不觉得辛苦,因为我参与到这次的活动中来就是觉得这是北外人应该为母校做事的时候,作为一个北外人,应该有自己的参与感与存在感。”

    校庆日已经结束,但校庆活动让每一位北外人重温了一段曾走过的历史,升华了北外人对北外精神理解,温暖了每一位北外人的心灵,也让每一位北外人在母校温暖的怀抱中开启自己生命新的篇章。

                                                   (记者:李伟群 通讯员:徐恒祎  郝杰灵  张振 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