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环球时报》第十四版刊登了我校德语系刘立群教授的文章《“中国人”要有更严谨的译名》。
以下是文章全文:
“中国人”需要更严谨的译名
“我不是Chinese,我是中国人”一文,提出一个长期存在的大问题,即中国自古便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经历了十分复杂的冲突及融合过程,但在西方各语言中,有关“中国人”及各个民族的译名相当混乱,很难体现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统一大家庭的意思,给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产生严重误导。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讲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这理应包括从事关中国国家利益的外文译名着手,对不准确的译名予以纠正。
在西方语言中,迄今“中国人”和“汉族人”不分,即都使用“Chinese”一个词,同时又把诸如“中国人”(Chinese)和“藏族人”(Tibetan)相并列,这些都产生了十分不良的后果,客观上给不懂汉语的西方广大民众造成的印象是:仿佛西藏不属于中国、藏族人不是中国人,这样一来有助于“藏独”分子所宣扬的西藏被“中国所侵占和统治”、“Tibetan受Chinese的征服和排挤”等论调。类似表达在西方读者中产生了很大混乱和误解,客观上已被对中国不友好的各种势力所利用。对此应尽快予以纠正,至少在我国各种正式文献的译文中,必须采用更加准确、严谨的译名。
笔者建议,由于“China”是指“中国”、“Chinese”是指“中国人”,它们就理当专用于表达这两个意思,同时应当顺理成章地把“汉族人”译为“Han-Chinese”,而不再是“Chinese”,应当把“藏族人”译为“Tibet-Chinese”,而不再是“Tibetan”,依此类推。这样,像“藏人被中国人所统治”这类表述就站不住脚了,因为无论Han-Chinese还是Tibet-Chinese都是Chinese,而中国人管理中国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另外,像蒙古族、朝鲜族、哈萨克族、傣族等均是跨界民族,即在我国及邻国都有,使用这样准确的表述还能够避免产生混淆。
同理,把“汉语”一词译成“Chinese”、“汉字”译成“Chinese character”也都有问题,仿佛中国只有汉语这一种语言和文字。在需要严格区分的场合,“汉语”应译成“Han-Language”或“Han-Chinese”,余此类推。
同理,建议“台湾人”这个词的西文译名应当准确使用“Taiwan-Chinese”这个词,而不再使用“Taiwanese”。这样就不会留下仿佛“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印象。
也许这些新的西文译名显得啰嗦、单词较长,但它们更准确更严格。使用和普及这些新的西文译名将起到釜底抽薪之效,对海外“藏独”及“台独”等势力产生遏制作用。
文章链接:http://opinion.huanqiu.com/roll/2011-07/1830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