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澳跨文化研究论坛在北外举行
发布时间:2025-10-18 10:03:44 来源: 英语学院 编辑: 花瑞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一届中澳跨文化研究论坛(The 11th China Australia Transcultural Studies Symposium)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由北外和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联合主办,北外英语学院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承办。

开幕式上,北外原副校长、英语学院教授孙有中介绍中澳跨文化研究论坛的宗旨与历程,肯定了论坛推动中澳学术共建的贡献。西悉尼大学校长乔治·威廉姆斯(George Williams)教授视频致辞,欢迎两国学者出席论坛,强调与中国高校合作及多学科研究的重要意义。北外英语学院院长杨鲁新教授介绍了英语学院学科和学术概况,并展望与西悉尼大学等澳大利亚高校持续合作的前景。昆士兰大学荣休教授大卫·卡特(David Carter)教授指出中澳人文交流对深化双边理解的重要意义。北外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李又文主持开幕式。

论坛上,北外英语学院副院长彭萍教授分析了安乐哲(Roger T. Ames)、罗思文(Henry Rosemont)合译《论语》哲学译本框架,研究其得失可为经典外译提供的启示。西悉尼大学澳亚艺术与文化研究院院长韩静教授讨论了在澳华裔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叙事方式。北外马克林澳研讲席教授韦恩·哈德森(Wayne Hudson)强调了澳大利亚在政治思想、宗教信仰、艺术等领域的原创性思想。清华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王敬慧教授探讨了文学作品中个体创伤与集体记忆的体现,认为叙事成为见证与干预的双重工具。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林慧教授指出人文交流是中澳关系稳定的根基,为区域命运共同体奠定理念与实践框架。中国传媒大学张丰艳教授解析了2024年中国音乐产业结构及未来发展方向。北京语言大学梧桐特聘教授杨东谕展现了中国绘画对于促进两国民心相通的重要作用。北京语言大学梧桐特聘教授诸葛漫论证了保护并发展方言的必要性。迪肯大学荣休教授大卫·沃克(David Walker)以两本著作为例,展示了跨文化写作实践的经验。阿德莱德大学荣休教授、西悉尼大学写作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作家尼古拉斯·周思(Nicholas Jose)梳理了1949年以来中澳人文交流史,探讨了多语、跨时空的文学共鸣机制。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英国文学与戏剧教授德丽·奥斯本(Deirdre Osborne)介绍了原住民诗人作品对于历史记录的重要意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澳大利亚研究所所长马克·肯尼(Mark Kenny)教授分析了澳大利亚内政与媒体环境的关系。新南威尔士大学社会学教授李秉钦提出志愿活动对于在澳高龄移民融入当地社群具有推动作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马乃强回顾了澳大利亚政府“新科伦坡计划”奖学金项目,并探讨深化中澳教育的合作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副教授许小凡通过艾略特剧作《大教堂谋杀案》检验疏离式叙述的伦理可行性。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沈予加以四川省为例,分享了中澳人文交流经验。北外高翻学院江璐博士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澳大利亚传播的现状和挑战。

有来自中澳两国的近30名学者就跨文化研究和体验、当代艺术、文学互译、文化政策、高等教育合作、中澳关系和中澳人文交流等专题作了交流发言。闭幕式上,周思教授梳理总结了本次论坛内容,并代表西悉尼大学期待下一届中澳跨文化论坛再创辉煌。北外英语学院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军代表主办方致谢,指出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再次彰显中澳人文交流的活力与韧性。

中澳跨文化研究论坛由北外英语学院和阿德莱德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于2013年发起,迄今已举办十一届,已成为中澳人文学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第十二届中澳跨文化研究论坛将于2026年在悉尼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