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外教育法研究中心(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以下简称“中心(基地)”)主办的第十五届教育法治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面向未来的教育法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等实务部门专家,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外等二十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论坛。
北外法学院院长丁相顺在开幕式上回顾了论坛的发展历程,强调了论坛的重要性。中心(基地)主任姚金菊主持开幕式。
主旨发言环节,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以“教育法学知识体系建构中的两个基本问题”为题,深入阐述了“教育法产生的历史叙事逻辑”和“国家教育权与公民受教育权的关系”两大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并指出,国家教育权与公民受教育权关系的清晰划界与平衡和谐是构建清晰教育法学知识体系的关键。北京大学教授湛中乐强调从多学科角度开展教育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研究,进一步提出了“确立—坚持—发展”的学术发展观。北外法学院教授米良主持该环节。
研讨第一阶段聚焦教育法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王建洲、江西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孟春阳、首都师范大学助理教授蒋言分别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教育法治发展的六重向度”“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教育的创新路径”“新时代教育政策的评价标准建构:立场、维度及其要点”为题作汇报。北外研究生院副院长王名扬、北京警察学院教师金飞艳与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申素平主持该环节。
研讨第二阶段聚焦教育法典与教育法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伏创宇、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姜晓川、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刘一玮、江汉大学教师刘舟祺分别以“论教育法典中公立高校教师聘用合同的定位”“法典化背景下特殊教育法制体系的构建:现实依据、价值标准与实践准则”“论示范法在教育替代性纠纷解决中的构建”“我国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内设机构的组织法研究”为题作汇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尹少成、国际关系学院教师冯韩美皓与谈。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长曹鎏主持该环节。
研讨第三阶段聚焦数字时代下的教育法学。华南理工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黄云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后黄鑫政、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黎昊阳、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马暄皓分别以“AIGC参与学位论文创作的学术不端风险及规制”“论学位申请与审核过程的规范化”“从父权到赋权:人工智能法治宣传教育中的人民主体性塑造”“以自由看待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受教育权:变迁、隐忧及消解”为题作汇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详、北外法学院教师李帅、北京交通大学教师尹婷与谈。首都师范大学科技法中心主任李昕主持该环节。
研讨第四阶段聚焦法治教育、法学教育与教育权利。镇江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侯滨、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苏飞举、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吕伟艳分别以“法治副校长制度下青少年法治教育检察实践研究”“‘一带一路’节点功能定位下的西部涉外法治能力提升与法治人才培育研究”“我国学术自由权的政策法律演进研究(1978—2024)”为题作汇报。北京市丰台区外国语学校教师史继菲、北外法学院教师王子晨与谈。北外法学院教授王文华主持该环节。
论坛总结环节,姚金菊结合当前教育强国建设任务,建议与会学者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教育的三大属性开展教育法治研究。北外法学院副院长董念清主持该环节。
中外教育法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2017年,北外成为首批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高校。2019年,中心(基地)入选南京大学CTTI智库。目前,中心(基地)已经成为首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法治研究机构。中心(基地)每年举办教育法治论坛,旨在为研究者、管理者、决策者及教育决策机构、教育管理部门搭建跨领域对话平台,共同研讨教育领域的法理和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