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第二届“国家语言能力与跨文化传播学术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以“人机共存时代的国家语言能力建设与跨文化传播新路径”为主题,由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编辑部协办,多家关注相关领域研究的核心刊物提供支持。北外校长、党委副书记贾文键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由北外科研处处长张天伟主持。
贾文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和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崭新的机遇与挑战。国家语言能力建设亟需深化语言资源集约管理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的双轨机制;跨文化传播应突破传统叙事模式,通过人机协创探索适应智能场景的话语赋能新范式。北外将持续发挥语言学科引领作用,助推中国话语体系的全新媒介域重构,服务数字文明共同体构建的国家战略。
主旨报告环节,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李迎迎以“智能媒介赋能文明互鉴的机制与挑战——基于上合组织天津峰会的案例研究”为题,结合“智能中介化场域”这一核心理论框架,深入剖析了智能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聚焦“集体语言能力的两个方面:掌控语言资源的能力和话语言说能力”,界定了语言能力的范畴,强调在数智时代应更加注重话语言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实现“语言+X”的跨越融合。武汉大学教授赵世举围绕“数字中文建设:发展国家语言能力的助推器”展开论述,指出应加快数字化语言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做强数智化语言服务,提升数智语言治理能力,提高国民数字素养,培养新型语言人才。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董希骁探讨了“我国非通用语种教育的LSP属性及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强化顶层设计和师资建设、借助人工智能调整教学内容等建议。
期刊主编对话环节,《语言战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外语学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中国语言战略》《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等刊物负责人围绕数智时代语言研究的前沿选题、理论创新、方法变革及期刊发表趋势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学界尤其是青年学者把握研究方向、提升研究质量提供了宝贵指导。
分论坛上,来自北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新疆大学、延边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法国索邦大学等三十余所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语言资源开发”“语言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时代的语言治理体系”“全球危机中的语言服务能力”“国际传播中的智能叙事创新”“智能媒介与文明互鉴”等议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碰撞思想火花。
《外语学刊》执行主编孙颖,《中国语言战略》执行主编方小兵,《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熊理然,北外教材处副处长(主持)李颖,专用英语学院副院长蒋岳春,外研社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副总编辑常小玲等参加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