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法学理论与司法实务深度融合,推动高校师生深入了解涉外法治实践,5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的“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第六讲举行。讲座邀请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合作局局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刘志远担任主讲人,以“涉外法治中的检察角色”为主题进行深入解读。讲座由北外法学院院长米良教授主持,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文华教授担任与谈人。
讲座开始前,北外党委常委、副校长丁浩会见了刘志远一行。丁浩对最高检自2024年起连续选派检察系统高水平的检察实务专家到北外举办讲座,给北外法学学生进行检察实务教学表示感谢。他指出,从最高检到基层检察院的数位检察官们,通过他们实际办过的检察案例和工作实践,生动地讲解了我国检察制度的运行,让北外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我国的司法制度有更深入的认识,希望“检察实务专家进北外”继续办下去,越办越好。
刘志远以电影《东京审判》中检察官向哲濬的经典台词“如果法律不能惩罚罪恶,它还有什么意义?”,以及同名纪录片中的解说词“没有向哲濬团队的铁证如山,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可能被永远掩埋”作为讲座开篇,带领师生穿越至1946年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细腻的历史细节生动展现了检察官在对外交往中的深层使命、在涉外法治中的重要地位。
刘志远在讲座中阐述了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与任务职责、检察机关在涉外法治中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工作、检察机关推进涉外法治的主要举措和检察机关在涉外法治体系中的未来展望。他从中国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机关地位出发,强调法律监督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它在涉外法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刘志远强调涉外法治人才需具备“政治素养、全球视野、专业功底、外语支撑”,并结合实际谈了对联合国核心能力框架的认识,并特别表扬了北外法学院博士生张晴在最高检国际合作局实习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和突出贡献,勉励青年学子励志成才。
在与谈环节,王文华表示,整场讲座信息量大,立意高远,视野开阔,旁征博引,金句频出,将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相融合,不仅让师生了解到我国涉外检察的工作成就、对涉外法治人才的具体需求,而且对北外师生也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她希望大家深刻理解涉外检察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加强“法学+外语+n”复合型学科知识学习和国际胜任力的培养;强化检校协同,提升涉外法治学术研究水平和智库建设能力,为检察机关输送更多“供需适配”的优秀涉外法治人才。
现场互动环节气氛热烈,刘志远鼓励同学们发挥语言优势,将专业深耕与区域国别研究结合,成为“懂当地法律、知当地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法学院师生100余人参加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