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主办“首届全球华人学者语言学与语言教育国际学术会议”
发布时间:2025-05-21 09:37:09 来源: 《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编辑: 花瑞

5月17日至18日,“首届全球华人学者语言学与语言教育国际学术会议”在浙江杭州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主办,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中英语言文化比较专业委员会承办。会议主题为“从全球眼光看中国语言学及语言教育的成绩、问题与对策”。来自海内外60余所高校的150多位外语和汉语学界华人专家、教师和研究生参加研讨。

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应飚教授和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王文斌教授致开幕辞。应飚教授强调,本次会议的适时举行既回应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语言学与语言教育领域的发展需求,也彰显了海内外华人学者的学术担当。王文斌教授表示,全球华人血脉相连,当携手共进,推动语言学科迈向新高度。

会议共设8场主旨发言,创新性地采用了境外华人学者与内地学者同题共议的组织形式,即同一时段的境外境内两位学者就相近主题先后发言,彼此呼应,形成主旨报告一对一学术对话。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陶红印教授通过丰富的真实会话场景生动展示了多模态互动分析的价值及教学启示,并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多模态研究更具价值、更有前景。杭州师范大学孙崇飞教授从传统语言学理论与大语言模型的范式之争出发,对汉语词类、语序、句法违反等久而未决的论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凸显了人工智能时代语言本体研究的核心地位。英国剑桥大学袁博平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常辉教授就语言习得展开对话。袁博平从宏观、微观、纳米、缺失等四类语示(language cues)入手,强调显性语法教学仍有其必要性;常辉以汉语失语症患者康复训练为实验对象,考察不同类型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发现“语音重复+汉字书写”可取得较好效果。围绕隐喻研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於宁教授通过英汉语隐喻实例,对概念隐喻与修辞隐喻加以区分,并从源域与目标域框架结构间的对应、层级体系、意象图式等多个方面论述了隐喻的系统性;王文斌教授以隐喻化的表达方式,呼吁加强外语师生的“思想力”,提出当前外语教育中存在过度的科学主义倾向,并倡议从知识力、想象力、创新力、创造力、国际沟通力等方面加强对学生思想力的熏陶。香港理工大学胡光伟教授全面回顾了学术英语研究史,总结其热点研究议题、核心理论和方法,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展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姜峰教授通过对比ChatGPT与英语母语大学生学业写作中词块的差异,发现ChatGPT在互动、修辞等方面仍有欠缺。

“全球华人学者语言学与语言教育国际学术会议”是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聚焦语言学及语言教育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的一次办会组织形式突破,旨在境内外华人学者携手推动语言学理论建构及语言教育创新发展,助力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走进世界舞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