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联合主办,安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在殷墟博物馆隆重开幕。来自法国、德国、土耳其、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等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字文化专家学者、国内头部文化企业代表和国内20余所高校的国际学生代表出席开幕式。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宋争辉宣布大会开幕。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姜江、安阳市委书记袁家健、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李熙燮、韩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兼韩国文化院院长金辰坤等出席会议。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刚在开幕式上致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兼代表夏泽翰、日本小田原市市长加藤宪一、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刘震云视频致辞。开幕式由安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高永主持。
赵刚指出,汉字从安阳出发,穿越数千年时空,已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未来,它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文明长河。北外愿与全球伙伴携手,围绕三个“坚定”,携手迈向未来:其一,坚定文化使命,让汉字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人类价值的世界语言;其二,坚定创新驱动,以科技赋能汉字,让古老文明与数字时代共振;其三,坚定全球合作,搭建文明互鉴之桥,共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画卷。
开幕式上,“AI助力甲骨文研究考释与活化利用邀请赛”正式启动。“文字·文明·科技·未来”对话会同步举行,来自北外、北京语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北京土耳其文化中心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央视网、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汉仪字库、宇宙猜想等文化科技企业代表在现场展开对话交流。
当天下午,由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汉字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主题平行论坛在安阳迎宾馆举行。论坛由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张朝意、法国汉字节协会副主席桂帆主持。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以“汉字”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为关键词,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既探索汉字对欧洲语言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又研究各国汉学家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既从宏观层面探索汉字作为中华文化最伟大的载体和记忆,又从微观层面探讨字符意识培养与汉字自我习得;既从形意之间探讨汉字跨文化全球传播的新范式,又聚焦于实践寻求汉字教育教学的新突破。与会专家学者指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未来将继续做好汉字文化的国际传播,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作出新的贡献。北京土耳其文化中心主任阿尤布,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孔子学院首任院长席格伦,新加坡文化学者林瑞庆,法国拉罗谢尔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白志敏,华语流行音乐作词人、导演方文山,外交学院教授武波、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教授柳若梅,学苑出版社副总编辑李耕,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徐亚娟,新西兰武术发展基金名誉主席洪卫国,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研究员孟德宏,“汉字书写线路”教学体系及“罗氏钟表格”书写工具发明人罗钧屹,汉堡大学孔子学院教师洋灵慧,波恩大学中文教师李玮等专家学者与会。“汉字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受到中新网、大象国际传播中心、安阳融媒等媒体关注。
大会期间,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留学生赴安阳采风并参加了“甲骨文杯”国际学生“我与汉字”演讲比赛,获得优秀奖和最佳风采奖,多位留学生接受了央视网和安阳融媒的采访。
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高金萍,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留学生办公室教师王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教师田卫卫、曹煜晴、刘玉萍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