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至22日,“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助推教育变革:面向未来的跨学科对话” 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会议汇聚了国内外顶尖学者与教育专家,涵盖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深入探讨文化历史活动理论(CHAT)的应用。
北外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欣路在致辞中强调了CHAT在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性,指出该理论源于马克思哲学,至今对全球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期待与会者分享真知灼见,以集体智慧推动思想启发。
主旨报告环节,芬兰赫尔辛基大学Yrjö Engeström教授发表题为“从未来导向到未来创造:青少年在学校学习中的变革能动性”的演讲。他指出,教育应超越心理学与社会学的概念,强调具体活动设计的“双重刺激”以促进青少年参与社会问题。日本关西大学山住胜广教授讨论了教师协作在学校课程转型中的关键作用,提出在小学教师与干预研究员合作的“变革实验室”中创造“种子概念”,推动教学新理解。华中师范大学洪建中教授通过三个案例揭示对象导向互动在创新合作中的重要性,强调共享对象对于提升合作效率的作用。北外杨鲁新教授的报告聚焦校际合作教师发展计划,探讨教师观念的发展及其对教学评估素养的影响。芬兰坦佩雷大学Annalisa Sannino教授探讨了教育学与应用心理学中的“助理论”,提出“双重刺激的变革能动性理论”,为应对全球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挑战提供新思路。北外张莲教授作了题为“构建外语教师知识基础”的报告,她强调教师的知识发展应根植于社会文化实践,如项目讲座和研究课程,指出教师的知识基础在多个领域应得到显著提升,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秦丽莉教授分析了二语习得动态评估中的潜在分数计算公式,呼吁多学科合作以优化评分模型。首都师范大学魏戈副教授则探讨了教育数字化下教师在线集体学习的重要性,提出基于变革实验室的创新解决方案。大会主旨报告分别由北外杨鲁新教授、张莲教授、张威教授、彭萍教授、孙有中教授、孙三军教授主持。
专题研讨和分组发言环节,专家学者深入讨论CHAT在不同教育领域的应用。专题研讨围绕“变革实验室中的教师能动性”和“文化-历史活动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发展”展开,吸引了多位专家分享经验。分组发言则涉及文化中介、课程建设、主体发展等主题,发言人通过多维度探讨为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提供了丰富思路。
会议还设有两场互动性工作坊。Engeström教授的工作坊主题为“变革实验室干预中的可能性与挑战”,与会者分享经验并探讨如何设置新的变革实验室。Sannino教授的工作坊则重点讨论双重刺激理论(TADS)的应用,促进教师能动性发展。
闭幕式上,张莲总结了会议的成果,强调CHAT的跨学科交流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教育变革需要理论框架的创新支持,CHAT为此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此次学术研讨会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动力,与会者表示将继续推进CHAT的应用与探索,以推动全球教育的创新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