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外孔子学院合作机构学者论坛举办
发布时间:2024-11-19 09:22:48 来源: 孔子学院工作处 编辑: 邱显锋

11月18日,202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合作机构学者论坛开幕。此次论坛以“互学互鉴,共同谱写孔子学院发展新篇章”为主题,旨在加强北外各孔子学院间交流沟通,促进孔子学院高质量发展。北外校长、党委副书记贾文键,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刚,匈牙利罗兰大学副校长郝清新(Hamar Imre),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副校长马特兰·达诺娃(Madeleine Danova),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副校长伊娜拉·古谢茵诺娃(Innara Guseynova),美国玛利诺学校校长唐莎娜(Shana Tong),德国慕尼黑东方基金会捐赠人莱茵哈德·帕拉特(Reinhard Pöllath),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理事长马西尼(Federico Masini)等出席开幕式。北外承办的18个国家共22所孔子学院(课堂)的理事、外方院长、卸任中方院长和继任中方院长代表等近百人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赵刚主持。

贾文键指出,此次论坛体现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之文明观的倡导,是孔子学院品牌建设二十周年之际,对北外与合作伙伴们共同开展本项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和展望,极具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北外自参与孔子学院建设以来,始终将这项工作当作重点来抓,充分发挥多语种教学、区域研究和跨学科发展优势,深化语言教育国际交流。各合作院校也通过孔子学院建设齐头并进、互利共赢。

贾文键分享了自己对孔子学院建设工作的思考。他认为,孔子学院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达到三种境界。第一阶段是“内心”的历练。要以孔子学院内涵式发展为锚点,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体系,完善和创新管理制度,筑牢孔子学院发展之基,固本培元,直至进入稳定的“静境”。第二阶段是“外延”的锤炼。孔子学院要在“流动”中释放发展活力,促使中外高校和机构能够以孔子学院为纽带,联合培养专业人才,开展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创造更多合作伙伴之间互利共赢的机遇,在文明互鉴中联通中外、促进交融、共同发展,联手搭建有序的“动境”。第三阶段是“价值”的凝练。孔子学院要在发展中彰显公益特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夯实品牌影响力,让更多海外民众通过孔子学院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明对话,体会各文明间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特征。在此过程中,孔子学院植根本土,融入当地高校、机构和社会,从而达到永续的“恒境”。

莱茵哈德·帕拉特指出,语言学习能够提供启迪,促进沟通和人际交往。德国的孔子学院正经历艰难时刻,需要大家付出更多努力,战胜困境。孔子学院的进步是通过合作来实现的。合作始于语言,走向相互理解,并以此增进对自身的了解。孔子学院的发展,需要彼此聆听、互学互鉴。希望各孔子学院及合作机构能够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携手共进,翻开孔子学院发展崭新篇章。

马来亚大学孔子学院本地院长艾琳(Noor Zalina binti Mahmood)、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梅春才作为院长代表发言。

随后,贾文键为荣获2024年“SEE爱——我与孔院的故事”视频大赛“最佳组织奖”的2所孔子学院,以及荣获2023—2024学年孔子学院“优秀中方院长”称号的5位中方院长颁奖,为荣获基金会“孔子学院院长纪念奖章”的4位院长颁发纪念奖章和荣誉证书。

开幕式后,唐莎娜、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陈曦分别作了题为“培养玛利诺学生成为世界公民”“跨越文化与挑战:牛津孔院的坚韧与革新”的主旨报告。

本次论坛为期两天。各孔子学院参会代表将依托“教师队伍建设”“合作领域拓展”“品牌项目打造”等三个分论坛展开研讨交流。

截至2024年10月,北外在亚、欧、美3大洲的18个国家建有共23所孔子学院及独立孔子课堂,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共有下设孔子课堂21个、汉语教学点139个,拥有合作机构430个。其中7所孔子学院为全球示范孔子学院,11所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院。北外合作建设孔子学院(课堂)特色鲜明,有2所文化试点孔子学院、1所学术孔子学院、1所商务孔子学院、1所出版孔子学院、1所网络孔子学院。

2024年,北外孔子学院注册学员总人数为32997人,其中零起点学员人数为11644人;17所孔子学院举行了多种类型的中文水平考试,考生人数为10880人;各孔子学院举办活动共计905场,受众139430人,其中文化类活动778场、学术研讨活动127场;出版教学、读物类文本20种;共有139名学生获得奖学金,447名中外方专兼职工作人员为孔子学院服务,奋斗在教学和管理的第一线。

未来,北外将继续秉持开放创新的精神,深化跨文化沟通,丰富国际交流内容,以孔子学院建设为契机,以加强国际理解、文化传承和文明互学互鉴为己任,牢记习近平主席在给2024世界中文大会和孔子学院创立20周年贺信中的嘱托,努力搭建语言互通之桥、理解互信之桥、文明互鉴之桥,打造更为广泛的全球语言文化交流平台,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