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举办“文明互鉴: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022”暨《新编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新书推介国际学术研讨会。北外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刚,国际儒学联合会宣传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社长汪家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娟出席会议并致辞。
赵刚表示,开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工作,是北外“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急需,北外去年成立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积极与国际儒联、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等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北外多语种语言优势,深化中外人文交流,积极推动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构建连接中外语言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未来北外将继续与相关部门携手,共同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力量。
汪家明表示,国际儒联和北外有着长期良好合作基础,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学术平台等方面开展深入共建,推进世界汉学家研修基地建设,构建以汉学家为主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文化传播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可喜成果。国际儒联将继续与北外展开战略合作,为促进中青年汉学家成长,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作出应有贡献。
夏娟表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直都在,在今天更加凸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要通过中外人文交流来实现,并且要更加注重交流的有效性和深度。彰显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需要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交流方式与路径。实现中国文化世界意义的接力棒在青年手中,高校、教师和专家学者需要关注青年、培养青年、跟进青年,有意识地培铸和发挥青年在接续中华文化世界性意义中的能力与作用。
主旨报告环节,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首席专家张西平教授、外方首席专家安乐哲先生分别发表专题演讲。
安乐哲表示,21世纪头20年,世界地缘政治秩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正在加速,需要重新制定世界地缘政治秩序。事实证明,拥有主权与平等的民族国家、每个国家都想获胜的现代国家体系,远远不足以解决我们这个时代复杂的人类困境。在儒家哲学中,家、国、天下的同构性,产生了另一种政治观念。在这种观念中,治理深深植根于家庭制度中的个人修养。他从儒家哲学的持续叙述中提出了一个论点,即家庭情感可能在我们寻求新的世界地缘政治秩序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普遍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观。
张西平以“从长期段的世界历史中,揭示中华文明的世界性意义”为题,梳理了四百年间中西方文化关系历经的三个阶段,即蜜月期、不平等时期和平等对话时期。他表示,中西双方应回到明清间的初识阶段,重新梳理四百年来的中西关系史,回到平等对话的起点上来。中国在近四十多年中的崛起,令世界感到震撼,而中国的崛起必然带来文化的发展,带来对统治世界近四百年的欧美文化的冲击。因此,结束百年来中西混杂,重建一个立足自身文化之根而又有强烈时代感,将其西方文化融解於其中的新的中国文化形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任务。把中国文化提升到世界的高度,从世界历史来解释中国崛起的伟大意义,从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汲取智慧,说明今日之中国对世界文明的意义,是我们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必由之道。
随后,大会启动了《和合文明全球行动计划》和《新编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推介仪式。《和合文明全球行动计划》是北外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31”讲话和给北外老教授的回信精神,以“中华文化全球行”“中华文化在世界海外青年创研项目”为抓手,创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的新举措,致力推动中外文明互鉴和人文交流,揭示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新编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学术成果,作者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武斌教授。全书共六卷,480余万字,是全球首部大型全面论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历史进程的专著。
本次推介仪式特别设置了“中华文化,世界讲述”主题对谈环节,邀请武斌教授与中华文化研究领域专家任大援教授、张西平教授、杨保筠教授、孙政教授和袁鑫教授就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进行对谈。随后,中外学者就“中华文化与文明共同体建设”“中华文化域外传播百年史”等议题进行交流与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