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云端座谈会举行
发布时间:2020-07-27 14:38:07 来源: 《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编辑: 郭玮

    7月22日,“翻译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云端座谈会以线上形式举行。座谈会由《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和历史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日本关西大学和我校的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200多名各地高校教师和研究生旁听会议,《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王克非、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共同主持。
    会议上半场,王克非首先介绍了会议缘起,并从我国现代化和改革开放视角论述了翻译对于人类发展和文明互鉴的重要价值。四川大学王晓路教授阐述了翻译对思想文化的激发、塑造和推动作用。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回顾了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翻译状况,指出翻译带来了新知与话语资源。我校顾钧教授以鲁迅等现代作家为例,阐明了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巨大作用。日本关西大学沈国威教授梳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对日本书籍的翻译情况,认为其对知识体系、语言和文体的发展均有助益。李雪涛教授透过“中德学会”这一机构的运作探讨了德国哲学在汉语世界的重构。
    会议下半场,与会专家主要从不同语种的角度进行讨论。我校法语学院车琳教授以法译《水浒传》和《红楼梦》为例,认为“翻译首先是调和”,要在原语与译入语间寻找平衡和妥协。我校意大利语专业王军教授通过《神曲》和《十日谈》的翻译情况介绍了意大利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北京大学宁琦教授总结了百年来俄苏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探讨其对中国文学、国人精神思想及中俄文化交流的影响。我校罗马尼亚语专业丁超教授关注“十七年”间东欧文学的译介,据此提出翻译工作要坚持中国文化的主体立场,将翻译构建在研究之上。我校阿拉伯语专业薛庆国教授以《古兰经》《一千零一夜》等阿拉伯语经典作品为例,阐述了非语言因素对文化经典翻译的影响。李雪涛作会议总结,他从理论、修史、激励后学三方面指出要汲取国外优秀理论,深化专门研究,认识翻译价值。
    本次会议邀请各语种、各研究方向的专家从不同角度探究翻译与中外文化交流,或总括全局,或深挖细掘,为广大中青年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会议也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在国家社科工作办指导下开办的“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专题研讨会的延续,进一步扩大了我校的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