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至26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于在杭州举办了“百年五四,融通中外——第二届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专题研讨会”,会议由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参加研讨。
《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王克非教授主持开幕式,阐明会议主旨。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金一斌教授、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蒋承勇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黄华新教授分别致辞。
会议分四个专场报告时段。第一时段注重文明互通。蒋承勇教授阐述了五四以降新文学对外来文化接受的俄苏“情结”;我校张西平教授论述了儒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陆建德研究员用“东海西海、心理攸同”总结中外文化的融通现象。
第二时段注重五四翻译。浙江大学许钧教授主张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把握五四运动的精神和翻译活动的本质;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天振教授提出重写翻译史的三点思考;浙江大学吴笛教授在发言中阐释了五四时期鲁迅的“直译”及其对文言文意译的具有进步意义的颠覆;中山大学王东风教授从翻译学角度梳理了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
第三时段注重译介影响。王克非教授以鲁迅的文学翻译语言为例,探讨五四以来的翻译借鉴对现代文学语言的影响;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借助翻译文学表达了“先锋性”的主张和观点;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通过列举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观点进一步审视了西方学者视域中的中国五四文学传统;华东政法大学屈文生教授分析了五四时期的中西法律翻译与交流。
第四时段注重五四时期中国与东欧、日本的文学、文化交流。我校丁超教授指出,从20世纪初到五四时期,东欧民族文学及文化的汉译流布成为我国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我校林温霜教授以波兰为例考察了清末民初期刊中的东欧国家受欺凌史书写;南京师范大学林敏洁教授认为,我们应以推动“文化走出去”为己任,借鉴域外鲁迅传播经验,进一步弘扬鲁迅及五四精神。
浙江大学许钧教授做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了本次研讨会,认为研讨涵盖了五个方面:语言、文学、文化、社会和思想,其中鲁迅是关键词,传播与融通、译介与交流是主题。他指出,关于五四中外文化交流的话题具有巨大的理论空间有待进一步发掘。
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覆盖多个学科和语种,会场气氛热烈,参会教师认真听取专家发言,积极参与延伸讨论,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对《外语教学与研究》专栏建设及刊物创新,对当今中国对五四运动和文化交流的再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