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新义——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华经典”系列讲座举办第四讲:古典诗歌与人文精神
发布时间:2019-05-10 08:40:03 来源: 中文学院 编辑: 郭玮

    5月8日晚,“古典新义——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华经典”系列讲座第四讲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郁缀作了题为“古典诗歌与人文精神”的讲座,讲座由中文学院魏崇新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中,程郁缀以历史时间为脉络,从《诗经》、楚辞、建安诗、六朝诗、唐诗和怀乡诗六大文学样式入手,结合当代的思潮走向,讲述了古典诗歌中的人文精神。
    程郁缀认为,《诗经》和楚辞是影响中国文学的两条大河,前者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结晶,后者则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文学。讲到《诗经》时,他以《伐檀》为例,认为作品反映了对“劳而不获,获而不劳”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抨击,倡导同学们要学会尊重他人,知恩感恩报恩。而谈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追求时,他认为这是屈原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百折不挠。他向同学们赠言“好修为常,怀瑾握瑜”,鼓励大家学习屈原崇高的自我修养。
    在谈到建安诗时,程郁缀以《观沧海》为例,称赞曹操的诗歌为“精金美玉”。《观沧海》是中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大海包孕宇宙、吞吐日月的壮阔气势。人是渺小的,当站到大海边看一看时,心胸会为之开阔,灵魂会为之净化,境界会为之提升。他赠言“大气方能成大器,有德不必求有得”,提倡大家要用一种博大的胸怀看待世界和人生。而关于六朝诗歌,他以陶渊明为例,赞扬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在剖析杜甫时,他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等诗句,展现了杜甫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高度肯定了杜甫“诗圣”的地位。
    最后,程郁缀结合自身经历,分析了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二)》及孟郊《游子吟》。他认为,每个人的一生中有三个“母亲”:给自己血肉身躯的母亲,给自己知识教养的母校,给自己尊严和精神力量的祖国。中国人讲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涌泉之恩”,只能“大海相报”。

 

(中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