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新义——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华经典”系列讲座举办第一讲:说不尽的《红楼梦》
发布时间:2019-03-28 14:38:58 来源: 中文学院 编辑: 郭玮

    3月27日晚,由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共同主办的“古典新义——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华经典”系列讲座第一讲在电教礼堂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郭英德教授作了题为“说不尽的《红楼梦》”的讲座。讲座由中文学院魏崇新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由引言,《红楼梦》故事的前世今生,礼崩乐坏:贾府衰亡的沉思,无可奈何:人生悲剧的感伤,寻愁觅恨:生存价值的追问等五个部分组成。讲座伊始,郭英德向大家介绍了自《红楼梦》面世以来,人们对其的不同评价,从而引出对《红楼梦》前世今生故事的讲述。《红楼梦》故事可概括为:一位主角(贾宝玉)、两个故事(贾府兴衰故事及宝黛钗爱情婚姻故事)、三个世界(太虚幻境、宁荣二府、大观园)。《红楼梦》“前世”故事缘起于青埂峰顽石的历劫和绛珠仙草的还泪,而关于“今生”故事,郭英德着重讲述了“真事隐、假语存”这对命题。《红楼梦》作者通过描写甄士隐“情缘断、物欲绝”的苦难,从而引出对“好”与“了”的思考。郭英德认为,在《好了歌》中,作者包含了两层含义:看似对神仙生活的歆羡,实则是对人间美好事物的珍惜。领悟第二层含义是读懂《红楼梦》的前提。
    在介绍了中国“家国一体”的文化传统和作者“盛世言衰”的超前意识后,郭英德详细地讲述了《红楼梦》中蕴含的人生悲剧。这种悲剧首先体现在青春少女的悲剧上。无论是太虚幻境“薄命司”“痴情司”的寓意,还是人世生活中象征“原应叹息”的贾府四春,亦或是如晴雯、袭人等下层女子的命运,都指向了不可避免的悲剧,人生悲剧更体现在宝黛的爱情悲剧上,郭英德认为,这种悲剧实际上带有哲学性意味。正如《枉凝眉》中所言“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宝黛爱情的发生和其悲剧结局都带有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体现在三个方面:泪尽而归的宿命,姑舅表亲情恋的不可能性,以及家族选择。
    郭英德结合《红楼梦》的细节及脂批,介绍了书中对生存价值的追问,这一追问是通过贾宝玉这一人物体现的。贾宝玉的形象,包含了对迈入成年门槛的深层恐惧,对社会人生的热切温情,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虚幻追求。郭英德将宝玉的生命体验总结为三点:入世与出世的两难心理,乐观与悲观的二重情怀,积极与消极的双向价值,并对“责任感”这一命题提出了积极的看法。

    “古典新义——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华经典”讲座是我校为配合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结合北外“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历史使命,推出的校园文化系列讲座。本系列讲座包括六讲,将邀请国内中国文史研究领域六位知名专家学者对多部中华经典展开新诠释,旨在引导身处“古今之争、中西之辩”这一根本文化语境中的青年学子们,透过中国传统人文经典,在跨文化/文明的视域中点醒生命意识,激活文化自觉,重建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促进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形成整体的知识观和智慧的生活观。

 

(中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