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汉学中心李雪涛教授在德国国家科学院做“轴心时代与中国之互动”的公开演讲
发布时间:2011-03-25 00:25:14 来源: 编辑:

2011年3月1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汉学中心李雪涛教授在德国位于哈雷(Halle)的国家科学院(Leopoldina – National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做了题为“轴心时代与中国之互动”(Achsenzeit und China – wechselseitige Wirkungen)的德文公开演讲。为时一个半小时的演讲,受到了德国公众的好评。

李雪涛在演讲中认为,雅斯贝尔斯对“轴心时代”文明之梳理,在很大程度上是考察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印度和希腊三种文明是以何种方式达到“统摄”(das Umgreifende)的。而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达至终极真理的方式方面,给予了雅斯贝尔斯以极大的启发。尽管“轴心时代”的观念一直到1949年雅斯贝尔斯的《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才为学术界所接受,但这一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雅斯贝尔斯对亚洲的哲学与思想的研究,特别是中国的思想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这一观念形成之后,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中国大学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雪涛的报告考察了中国资源在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观念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进而指出,如果没有中国思想参与的话,“轴心时代”这一概念会不会出现,都是值得考虑的。反过来,正是借助于作为存在哲学大师的雅斯贝尔斯的复述,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变得鲜活起来,从而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实际上,中国只是雅斯贝尔斯寻求世界文明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希望通过对世界不同文明发展进程的探寻,来思考和揭示人性存在的现状,进一步发现共同的起源和未来,从而为他的世界哲学理念提供一个更加广泛的基础。

另一个方面,李雪涛指出,尽管从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雅斯贝尔斯的著作和文章就被翻译成汉语介绍到中国来,但“轴心时代”观念对中国大陆学界产生影响一直到8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对中国文明的认识不再满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一唯一的官方阐释方式。70年代美国汉学家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以及80年代通过留美华裔学者杜维明、许倬云的引进,特别是1989年《论历史的起源于目标》一书由中国历史学家从英文翻译成了中文,中国思想界和历史学界开始系统研究轴心时代的理论并运用到中国文明的阐释当中去。从而使得“轴心时代”的观念成为90年代最中国史学界最具影响的史学观念之一。

始建于1652年1月1日的德国国家科学院,目前拥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1400多名院士,是德国拥有院士最多的科学院。科学院共分为四个部门: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医学以及行为、社会和精神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