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参与举办“国际儒学论坛——科伦坡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7-12-08 10:43:26 来源: 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 编辑: 郭玮

    11月30日至12月2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联合主办,我校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协办的 “国际儒学论坛——科伦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举行。来自中国、斯里兰卡、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孟加拉、伊朗、埃及、埃塞俄比亚、摩洛哥、葡萄牙、秘鲁等15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40多位学者围绕“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交往与亚非欧文明互学互鉴”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讨,斯里兰卡社会各界人士150多人参加了会议。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张西平、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田辰山教授,亚非学院僧伽罗语教研室马仲武副教授、江潇潇博士参加此次会议并宣读了论文。

 


    斯里兰卡议会议长Kuru Jayasuriya、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滕文生、凯拉尼亚大学校长Semasinha Dissanayaka、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文化处主任刘东、联合国文明联盟大使潘光等人参加了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上,主办方为获得国际儒学联合会儒学经典翻译特殊贡献奖(第一批)的获奖人美国汉学家安乐哲、印度汉学家狄伯杰、埃及汉学家阿齐兹三位学者颁发了证书。
    会议大会发言和讨论中,各国专家学者围绕“历史上丝绸之路沿途的亚非欧国家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的情况和相互影响”“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沿途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互通互学互鉴的基本特点和经验”“为古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亚非欧国家的历史人物”“古代丝绸之路的交往与21世纪‘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联系”“儒学文化在古代丝绸之路交往与当今‘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等议题,从不同视角作了主旨发言。
    张西平发表了题为《近代中西利益冲突的第一个焦点:“满剌加”》的学术论文,重点对十五至十六世纪以满剌加为核心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历史事件展开研究。田辰山在发表的《“一带一路” 与“一多不分”——跨越古今的人类智慧》一文中用比较中西哲学的方法来阐释“一带一路”伟大深刻意义,认为“一多不分观”是驱动“一带一路”全球治理方案的中国哲学意志。马仲武的论文《中斯友好交往历史回顾与“一带一路”视阈下的未来合作》重点介绍1957年中斯两国建交以来的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情况,认为当下各国之间的友好人文交流是促使当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最有效途径之一。江潇潇的《斯里兰卡与海上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建设:传承、超越与挑战》的一文从“古代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伙伴国家的共赢与共荣”和“‘一带一路’的解读与定位”三个方面探讨了斯里兰卡与“一带一路”的历史关联和当代意义。文章还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斯里兰卡主流僧伽罗语媒体对其的报道进行了梳理,总结出斯媒体对“一带一路”的4大定位和解读。
    斯里兰卡与中国一直保持着传统友好关系,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者、参与者,本次会议是在继续推动中斯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大背景下召开的。各国学者不但交流了学术,也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我校学者的论文显示出北外在人文学术研究上的实力和水平,受到与会学者的关注与赞扬。

 


    本次会议是我校与国际儒学联合会近年来联合在国外举办的系列高端学术会议的一部分,是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对话活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国际儒学联合会、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分别举办了“国际儒学论坛——威尼斯会议”“国际儒学 论坛——布加勒斯特会议”。2016年由国际儒学联合会、秘鲁圣马丁大学、秘鲁中华通惠总局联合主办了“国际儒学论坛——利马国际学术研讨会”,北外作为协办单位积极参与了会议组织工作。2017年10月国际儒学联合会、伊朗塔巴塔巴伊大学和我校联合举办了“国际儒学论坛——德黑兰国际学术研讨会”。

 

(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