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北外迎来建校75周年,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召开纪念建党95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实施学校“十三五”规划,积极推进大学综合改革,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各院系围绕学校重点工作,认真谋划自身发展。我们对各院系2016年的发展要闻进行系列报道,今天继续关注亚非学院、专用英语学院和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亚非学院:丰富人才培养内涵,拓宽国际合作平台
一、2016年度亚非新建语种人才培养选拔工作结束
2月22日至23日,2016年度“亚非新建语种人才培养选拔计划”专家面试在我校举行。来自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以及我校亚非学院、法语系、阿拉伯学院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家组,对进入面试环节的78名申请人员进行了各项考察,最终30人入选,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尼赫鲁大学等中外知名高校,学科领域涉及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此后他们将进入库尔德语、格鲁吉亚语等12种亚非非通用语及相关区域研究的学习。
二、中国-印尼高校智库联盟在我校成立
6月25日,中国-印尼高校智库联盟成立大会在我校举行。“中国-印尼高校智库联盟”的建立,旨在落实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双方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决议,以及中国-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联合公报精神,将进一步加强中印尼高校与智库交流合作,鼓励两国大学建立沟通平台,完善智库对话与合作机制。
“中国-印尼高校智库联盟”吸引了双方重量级高校和研究机构,围绕中国-印尼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的具体政策开展针对性研究,从战略层面和长远角度夯实中印尼关系的民意基础,为促进两国关系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我校参与主办的“全球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10月10日,由我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全球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新疆大厦召开。会议分为三阶段:分别探讨“一带一路”面临的全球新形势与新挑战、“一带一路”建设与多领域合作和基于国际视角推进“一带一路”的对策建议。研讨会共邀请来自20个国家的近30位学者以及来自国内部委、智库和高校的近40名学者参加。
四、“文本•视野•方法:全球化时代的亚非研究”国际会议在我校举行
10月15日,由我校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联合举办、我校亚非学院承办的“文本·视野·方法:全球化时代的亚非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举行。来自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等多个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60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学者就“跨区域文化交往”“非洲研究与全球化”“文本研究”“社会研究”“东方文学与东方学”和“视觉研究”6个议题发言。会议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合作谅解备忘录》及《合作谅解备忘录补充协议》的成果。
五、北京外国语大学越南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举行
12月22日,北京外国语大学越南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举行。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校长范光明、越南驻中国大使馆参赞阮文照、我校校长彭龙、副校长闫国华出席成立仪式并共同为中心揭牌。越南研究中心由我校与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合作建设,隶属于我校亚非学院。中心将致力于越南语言文化研究及区域研究,促进中越民间文化交流。
专用英语学院:脚踏实地,携手奋进
一、创新党建工作形式
专用英语学院拥有一支踏实肯干、有责任心的党员干部队伍,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重视创新党建工作。李莉文主讲“践行‘两学一做’,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党课,将党课主题融于实际工作中,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意义。入党积极分子孙波老师举行党建学术讲座,题目为“英国共产党与中国抗日:1931-1945”,此次讲座将党性教育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开创了党性教育新形式。学院党支部获2016年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二、多措并举,为新版培养方案实施护航
为保障本科新教学培养方案于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顺利实施,专用英语学院升级学院教务综合管理平台,全新开发成绩管理系统和选课系统。举行跨院系教务联席会议,就新培养方案和教务综合管理平台的使用,对所涉及六个院系的教务人员进行了讲解,并邀请他们参与双学位/双专业学生选课管理工作。蔡鸿副院长向900余名新生进行三场宣讲,凸显新培养方案中的亮点。
三、研究生教学改革风生水起
专用英语学院重视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开展教学改革试点,提高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和英语工作能力。学院与研究生院合办“人文社科类研究生二外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暑期班在美国堪萨斯大学成功举办。项目为期11天,涵盖开班式、学术讲座、课堂研讨、文化体验、学术论文答辩、交流与合作、结业式等七个活动单元。学院MTI翻译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顺利开展,分别与中译出版社和宇航出版社签署研究生实习基地合同,为学生实习和师生服务社会搭建了平台,宣传北外,展现风采。
四、建立教师发展长效机制
专用英语学院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捆绑,建设以教授和副教授牵头、以课程和课程群建设为目标的课程教学团队。学院注重顶层设计,每学期为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鼓励开展创新教学研究和实践,扎实落实学院“十三五”规划和综改方案。苏乐舟获第七届“外研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北京赛区综合课组二等奖;张东英获2016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复赛特等奖;另有教师9人次获校级教学类奖项。
五、推进学术研究与合作
专用英语学院为推进学院的学科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推动教师的学术研究以及学术合作,加强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特设立专门用途英语研究中心、翻译研究中心和国别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将引导学院教师根据教学所涉领域和自身研究专长,瞄准研究方向、厘清发展思路,进而通过学术资源的聚类与融合,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优质科研团队,以实现教师个人、科研团队、学科发展之间的最佳匹配。中心还将积极承担为北京市和国家相关部门建言献策的责任,关注实际问题,以科研带动社会服务,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咨询。
日研中心:国际合作结硕果,人才培养创佳绩
一、2016年协作会议顺利举行
7月11日,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2016年协作会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行政楼举行。副校长孙有中,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日本研究文化交流部部长柳泽贤一,日研中心中方主任徐一平、副主任郭连友、宋金文出席会议。会上日研中心对2015年度工作进行了汇报总结,中日双方就今后日研中心的发展方向交换了意见。
双方一致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日研中心应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争取成为东亚乃至世界日本研究的前沿。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将日本学研究应用于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塑造出能够在东亚范围、世界范围内思考中日关系、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人才。
二、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外部学术委员聘任仪式举行
11月17日,作为教育部首批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外部学术委员聘任仪式暨“日本研究的新趋势与新课题”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前教育部公参、我校中日人文交流中心理事长白刚,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李薇,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刘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姜跃春等被聘为日本研究中心外部学术委员。
三、中心硕士论文获第九届中国日本学研究“卡西欧杯”优秀硕士论文二等奖
11月18日,第九届中国日本学研究“卡西欧杯”优秀硕士论文奖颁奖典礼在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顺利举行。本届大赛共收到26所高校(28个院系)推荐来的35篇硕士论文。经过专家评审委员的初审、终审最终评出了语言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4名,文学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社会文化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中心硕士研究生日本语教育专业袁茜、文化专业牛丹迪、经济专业刘冰清分获语言组、社会文化组二等奖。
四、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同传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
为支持北外日研中心的建设,提升学生外语翻译技能,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拨出专门资金,用于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同传实验室建设。2016年2月,经学校招标程序,北京晨光溢海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中标,经过两个月的设备安装和调试,现已顺利完工。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同传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生同声传译翻译技能的提升创造了条件,为日研中心学科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新闻中心 亚非学院 专英学院 日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