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北外迎来建校75周年,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召开纪念建党95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实施学校“十三五”规划,积极推进大学综合改革,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各院系围绕学校重点工作,认真谋划自身发展。我们对各院系2016年的发展要闻进行系列报道,今天继续关注马克思主义学院、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和高级翻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凝心聚力育人才,改革创新谋发展
一、筑牢育人育才主阵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韩震书记为2016级本科新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民族振兴的价值观崛起与大学生的使命”。赵旻副书记为大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与社会竞争力”。始终以育人育才为宗旨,优化主课堂,畅通主渠道,筑牢主阵地,掌握主动权。2016年,张妮妮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
二、合理规划学科布局
围绕学校学科布局,凸显北京外国语大学多语种优势,申报并获批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并获批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专业硕士点(目录外自主设置,2017年招生),继续建设好原有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士点,积极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为学院发展和教师发展搭建宽阔的平台,蓄积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三、科学研究取得突破
林建华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并出版著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论纲》,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赫雪、宫玉选分别获批北京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韩震、林建华分别获批北京市教工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0问”系列重大课题。2016年,在《哲学动态》《北京日报》《思想教育研究》、人民网等权威报刊、媒体发表论文20余篇。
四、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林建华、孙磊分别被评为首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特级教师,郭小香晋升为副教授,新引进1名副教授(博士后)、1名讲师(博士),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交流•合作•发展
一、校长彭龙参加中国塞尔维亚高端智库和中波外交政策论坛
6月17日至21日,在习近平主席对塞尔维亚和波兰进行国事访问之际,校长彭龙分别参加在两国首都举办的高端论坛并发表演讲。6月17日,在贝尔格莱德参加“多瑙河与新丝路”高端智库论坛,发表题为“‘一带一路’与中塞人文交流”的演讲。6月20日,在华沙参加“中波外交政策论坛:进展、潜力、前瞻”,发表题为“如何规划中波关系的未来:从人文和教育的视角”的演讲。
该论坛是为配合习近平主席对塞尔维亚和波兰进行的国事访问而特别举办的,论坛围绕欧洲的多瑙河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对接、中波关系、“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波兰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作用等议题展开讨论。论坛期间,彭龙接受了新华社的专访,介绍了我校服务国家战略亟需,在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方面采取的一系列举措。
二、“欧洲非通用语/法学特色班”开班仪式举行
9月7日下午,我校“欧洲非通用语/法学特色班”开班仪式在西院综合楼举行。教务处处长金利民、欧语学院长赵刚、法学院副院长姚艳霞等出席开班仪式。“欧洲非通用语/法学特色班”是我校为配合“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所采取的一项创新性举措。项目在教务处指导下,由欧语学院和法学院共同组织实施,每年从欧语学院二年级各语种专业学生中选拔部分学生,进入特色班,力求培养出一批精通对象国语言,同时了解欧洲法律基本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非通用语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三、“2016年北外中国-中东欧人文交流论坛”成功举办
10月9日,“2016年北外中国-中东欧人文交流论坛”在我校举行。与会代表共同就双边合作、人才培养、文学互译、人文交流、文化关系史等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校长彭龙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克罗地亚大使、拉脱维亚驻华大使、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等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们高度评价了北外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人文、教育交流合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此次论坛,通过加强与中东欧国家高校和学术界的合作,为建立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等交流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欧语学院成功举办“欧洲下午茶”系列讲座
统一与多元是欧洲社会文化的两面。欧语学院有24个语种专业。2016年,欧语学院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举办了“欧洲下午茶-欧洲语言文化系列讲座”,先后邀请保加利亚语、瑞典语、拉丁语、意大利语、阿尔巴尼亚语的专业老师,为大家讲述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语言。这一系列讲座不仅受到校内师生的好评,也吸引了不少校外人士专程前来参加。“欧洲下午茶”已经形成一个品牌,成为大家了解多元欧洲的一个窗口。
五、《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出版座谈会在我校举行
12月28日,由欧语学院教授、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丁超主撰的《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出版座谈会在行政楼举行。
与会嘉宾就《中外文学交流史》项目的由来、进展、出版情况,以及中东欧卷出版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热烈讨论。《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是国内外第一部有关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学与文化交流的通史性专著,也是2016“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年”的压轴之作。该书在11月罗马尼亚“高迪亚姆斯”国际图书展上,已成功实现版权输出,为中国文化和学术“走出去”做出了贡献。
高级翻译学院:扎根历史传承,谋求跨越发展
一、高级翻译学院口笔译研究中心成立
4月12日,高级翻译学院口笔译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第一次工作会议成功举行。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李长栓、姚斌,中心主任孙婷婷,教师张潇文、邓小玲、刘宇波、江璐等参加会议。会议确定了中心发展方向、人员分工及近期活动安排。北外高翻学院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翻译学院,一直以来以口译教学和实践为特色。为充分发挥高翻教学特色和研究专长,中心的研究工作将以口译研究为主要方向,进而带动学院翻译和跨文化研究全方位展开。同时,中心将承担学院课程改革的设计和新开课程的教学工作,加强与校内外研究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通过专家讲座、学术会议、科研项目等形式,整合学术资源,融入国内外口笔译研究的学术场域。
二、高级翻译学院举办南洋理工大学翻译硕士高级口译培训
5月23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MTI高级口译学分培训课程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举办。这是高级翻译学院首次为国际院校硕士层次学生开办的学分转移课程,也是继2004年证书班翻译培训、2011年高级口译培训后,高级翻译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翻译领域教学与交流的进一步升华。
高级翻译学院专门针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MTI学生的具体情况,定制了三个阶段的课程,力图通过6周240个学时的培训,使学生的翻译技能有长足进步。
三、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主席Maurizio Viezzi领潮2016高翻名家讲坛
作为学院发展规划的举措之一,高级翻译学院在2016年启动了高翻名家讲坛教研活动,共举办近20场学术讲座,涉及翻译理论、教学、实践和百科知识多个方面。既有国际著名翻译教育专家、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主席Maurizio Viezzi,也有国际资深翻译实践专家、国际口译协会(AIIC)副会长Andrew Constable,还有联合国译训部和高级翻译学院的老教授、老校友等。名家系列讲坛产生了良好效果。
四、高级翻译学院与深圳市翻译协会签署合作备忘录
6月26日,高级翻译学院与深圳市翻译协会在深圳市市民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翻译培训、实习基地建设、课题研究等方面深入合作。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姚斌代表高级翻译学院参加签约仪式,出席签约仪式的还有深圳市外事办黄志军处长、深圳市翻译协会吴学文副会长和丁丽秘书长。
深圳市翻译协会成立于2005年,自成立以来,为深圳市的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后,高级翻译学院将为深圳市翻译协会的会员单位提供翻译培训,深圳市翻译协会也将为高级翻译学院的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五、高级翻译学院主办2016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
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与中国外文局培训中心共同主办的2016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于12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协作、创新、融合”,旨在推进全国翻译人才培养机构协作、培养模式创新和口笔译人才培养模式融合。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研究院院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周明伟,校长彭龙出席开幕式。
研讨会期间,美国蒙特雷高级翻译学院前院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全国高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基地首席专家、联合国译训班第五期学员鲍川运受聘为高级翻译学院客座教授。校长彭龙为鲍川运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
(新闻中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 欧语学院 高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