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北外迎来建校75周年,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召开纪念建党95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实施学校“十三五”规划,积极推进大学综合改革,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各院系围绕学校重点工作,认真谋划自身发展。从今天开始,我们对各院系2016年的发展要闻进行系列报道,首先关注法语系、俄语学院和阿拉伯学院。
法语系:探索人才培养机制,拓展学科学术影响
一、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6年,法语系继续以人才培养工作为核心,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培养质量。在招生环节,努力争取优质生源,为法语高起生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扩大与国际关系学院复合型、复语型人才联合项目规模,深入细化教学管理;探索通识教育与语言素养培养相结合的博雅教育,丰富第二课堂;推广“学术护照”,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拓展实践教育,通过开展校友论坛和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实行有效的就业辅导,在就业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
2016年,我系刘嘉钺同学获得第九届全国高校法语演讲比赛一等奖,罗然同学获得第四届全国“法语人才竞赛”一等奖,单志斌同学获得中国首届毕佛法语听写大赛总决赛第二名。
二、《法语学习》正式更名为《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
因学科发展需要,《法语学习》杂志正式更名为《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该刊以“国际视野、区域定位、中国关注”为办刊导向,旨在发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法语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学、历史、语言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努力推动全球发展视角下的区域研究创新,力争成为学界交流和学术创新的平台,为中国参与全球发展提供相关资讯和智力支持。
《法语学习》创刊于1980年,是国内法语界唯一的教学类辅助刊物。随着媒体传播手段的推陈出新。2016年12月,《法语学习》以微信订阅号形式继续发行,受到新老读者的欢迎。
三、举行“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高端论坛”,树立北外法语系学术形象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高端论坛”是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心举办的区域国别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由中心主任、校亿阳讲席教授丁一凡主持。法语系利用广泛的国际学术资源,邀请来自法国、比利时、加拿大、瑞士、卢森堡、非洲等法语国家与地区人文社科领域的知名学者就国际热点问题发表学术演讲,是国内唯一以国际政治经济和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为主题、以法语为工作语言的学术论坛。
2016年,高端论坛邀请专家、外交官、企业家等就美国总统大选、可持续发展、金融危机、法语国家文学、环境与能源等主题发表学术报告。自2015年10月9日法国驻华大使顾山开启高端论坛以来,迄今共已举办21场,受到学者们广泛关注,提升了北外法语系在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俄语学院:继承百年传统,创新培养模式
一、我校与莫斯科国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7月5日,彭龙校长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中俄大学校长峰会,在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俄罗斯副总理格罗杰茨的见证下,代表我校与莫斯科国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并作题为“深化国际合作,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的主题发言。
我校与莫大之间一直保持着友好活跃的合作关系,此次签署的科研和教育领域合作协议,将为我校师生交流、科学研究、联合培养、合作出版等提供新的平台,也是俄语学院对俄交流与合作方面的重要成果。
二、北外首次开设中亚五国语种专业
4月6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合作签约仪式在北外举行。9月1日,俄语学院迎来了包括俄语-哈萨克语和乌克兰语-俄语复语专业的2016级新生。这是北外首次开设中亚五国语种专业,也标志着俄语学院从单一语种教学向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2016年,俄语学院也同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一流高校进行积极沟通,为进一步开展合作奠定基础。
三、俄语学院承办首届吉尔吉斯斯坦外交官研修班
10月17日至11月16日,受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委托,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承办了首届吉尔吉斯斯坦外交官研修班。本次研修班6位成员,分别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外交部、国安委、内务部和比什凯克人文大学。这是继“中俄青年外交官培训项目”和“中亚五国青年外交官培训项目”之后,首次针对吉尔吉斯斯坦青年官员的研修班。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预期培训任务,取得了良好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北外的国际知名度,为北外中亚语种的开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俄语学院学生获得第二届央视俄语大赛冠军
11月5日,中俄媒体交流年重点项目之一,由中央电视台主办,央视俄语频道与俄罗斯第一频道联合录制的“胜者为王—2016年第二届中央电视台俄语大赛”完美收官。本次大赛共计6所院校入围决赛,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以及哈尔滨理工大学。最终北京外国语大学成功卫冕,蝉联冠军。2016年,俄语学院参加了全国高校俄语大赛、全国高校俄语口译大赛等重要赛事,均取得优异成绩,充分展示出俄语学院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阿拉伯学院: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一、阿拉伯学院艺术团赴约旦、阿联酋三巡圆满成功
10月,受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的委派,我院艺术团以“情动丝路·艺述中国”为主题,远赴约旦、阿联酋的巡演活动获得圆满成功。艺术团由北外党委副书记赵旻任团长,北外阿拉伯学院总支书记吴丹梅任副团长,成员来自校学生艺术团和阿拉伯学院。
“三巡”活动分别在约旦和阿联酋演出4场,艺术团还出席了中国驻约旦使馆的国际招待会,应邀参与了阿联酋电视台的直播节目。艺术团精彩纷呈的节目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现场观众反响热烈。
二、阿拉伯学院学生在央视阿语大赛、全国高校汉阿文学翻译大赛中取得佳绩
11月,我院学生翟子韬在第二届中央电视台阿拉伯语大赛中夺冠,热汗、刘锦睿分获比赛第三名和第四名。12月,我院6名学生参加全国高校汉语阿拉伯语文学翻译大赛并全部获奖。韩誉、吴昊获得一等奖,罗莹、林晨昭获得二等奖,向珍飙、束思源获得三等奖,阿拉伯学院还获得了优秀组织奖。
此次大赛是由中埃两国政府确定的“中埃文化年”框架下的一项重要活动,由中国文化部和埃及文化部主办,北京语言大学承办,吸引了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的200多位本科生、研究生参赛。
三、巴勒斯坦大诗人达尔维什首部中文版诗选首发式举行
11月,享誉世界的巴勒斯坦大诗人马哈茂德•达尔维什的首部中文版诗选《来自巴勒斯坦的情人》首发式在阿语楼国际会议厅举行。诗选由薛庆国教授和唐珺老师合作翻译,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副校长闫国华出席首发式并致辞。
新华社、央视阿拉伯语频道、《文艺报》《北京日报》《京华时报》、千龙网、凤凰网等多家媒体对首发式进行了报道。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为此次活动制作了专题节目。
四、我院教师参与翻译的“大中华文库”中阿对照版《诗经》正式出版
11月,由我院教师刘欣路、尤梅与埃及著名汉学家、“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穆赫森•法尔加尼合作翻译的“大中华文库”中阿对照版《诗经》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此译本是《诗经》首次以完整的面貌直接从中文翻译成阿拉伯语,且翻译工作采取了中阿译者合作的形式。大中华文库工委会对此译本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译者以优美流畅的词句,依照阿拉伯诗歌的声韵规律,圆满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为大中华文库的百花园增添了一朵瑰丽的奇葩”。
五、《中东观察(2011-2016)》论文集出版
11月,由我校阿拉伯学院组织、“四个一批”专家马晓霖教授主编的“阿拉伯之春”五周年总结与展望论文集《中东观察(2011-2016)》由中国民主与法制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由前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中国前驻伊朗大使、阿联酋大使华黎明,我校前副校长周烈等近30位资深外交家、中东问题学者共同撰写,集中梳理了2011年以来,中东地区发生的政治、安全、经济、社会和能源危机,相关转型国家的艰难困境和探索,以及宗教思潮变化和恐怖主义扩散态势,同时对大国中东博弈、地区力量消长、教派和教俗矛盾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新闻中心 法语系 俄语学院 阿拉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