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至11日,第十一届孔子学院大会在昆明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出席大会开幕式并作了题为“创新、合作、包容、共享,携手并肩开创孔子学院发展新局面”的主旨演讲。来自140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校长、孔子学院代表共2200多人汇聚一堂,总结交流孔子学院建设经验,并就孔子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中外合作关系、提高办学质量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我校校长彭龙、副校长闫国华应邀出席大会。
我校获评“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这是我校第三次获得该表彰。刘延东向彭龙颁发了“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奖牌。我校承办的波兰克拉克夫孔子学院和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马西尼分别获得“先进孔子学院”和“先进个人”表彰。
刘延东在致辞中表示,过去一年孔子学院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办学规模稳步发展,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功能得到拓展、服务能力又上新台阶,运行机制逐步健全、交流合作又建新平台。针对当今国际形势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复杂性和国际合作需求的日益增加,刘延东希望孔子学院能够搭建各国人民相知相识的平台,通过“语言交流促进心灵相通,为夯实国家关系的民意基础贡献更多‘暖力量’和‘正能量’”。刘延东指出,孔子学院已走过12年,未来发展应做到“创新、合作、包容、共享”,创新即“改革创新,提高办学水平质量,实现内涵发展”;合作即“发挥中外双方积极性,促进合作办学融合发展”;包容即“开放包容,互相尊重,互学互鉴”;共享即“扩大办学成果,惠及各国人民”。
12月11日上午,彭龙应邀参加了由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召集的“孔子学院与‘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作为高校代表发言。彭龙汇报了北外孔子学院的发展情况、非通用语种建设规划、与国外知名高校交流合作与学科共建的进展,以及依托高等研究院搭建北外四大学科集群的具体举措,强调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区域国别研究方面加强横向合作的重要性。彭龙表示,北外将全力支持孔子学院建设,希望能够利用孔子学院的平台把北外的学科建设和语种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文交流等领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和互利同赢贡献力量。
在11日下午的闭幕式上,郝平作了题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专题报告,介绍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政策和成果,提出应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关于教育的对外开放,郝平指出,根据2016年上半年出台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将进一步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一是做好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工作,为中国和世界培养各类优秀人才;二是携手努力提高合作办学水平;三是以人文交流为平台把教育交流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郝平充分肯定了孔子学院的桥梁作用,并对孔院未来的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二是双向交流、互学互鉴;三是健全机制、健康运行。
目前,全球已有140个国家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中外专兼职教师达4.6万人,各类学员210万人,67个国家的410所大学已经将孔子学院课程纳入学分体系,孔子学院各类文化活动的受众达1300万人。我校作为全国承办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中方合作院校,已在欧洲、亚洲、美洲的17个国家建设了22所孔子学院。2016年,北外承办海外孔子学院学员总人数达2.75万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554次,受众达28.76万人。孔子学院下设孔子课堂14个,教学点155个,合作机构360个。我校还承办了“2016年中东欧国家孔子学院夏令营开营仪式”,圆满完成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罗兰大学孔子学院十周年庆典活动的筹备接待工作,挂牌成立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尼山)中华文化体验基地”,出色完成了“情动丝路•艺述中国”赴约旦、阿联酋 “三巡”活动和三期“文化中国你我谈”中国学者海外巡讲工作,出版了《汉语小词典》老挝语和僧加罗语版,进一步提升了“你和我,在北京”北外夏令营和“了解中国”高端研修班等品牌项目的影响力,并接待了各类团组20余个,成员包括大、中学生700人,各类教师230人,大、中学校长67人。
我校已将孔子学院发展列入学校“十三五”规划,未来将继续秉承“提升质量,突出特色,融入本土,整体推进”的理念,加强孔子学院制度建设,完善孔子学院外派人员选拔与激励机制,积极开发孔子学院所在大学、城市和区域的人力资源、科研资源、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发挥孔子学院作为海外基地的辐射作用,为孔子学院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我校语种建设、学科共建、师生交流和人才培养提供助力。
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张晓慧、副处长和静,丝绸之路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浩等参加会议。
(孔子学院工作处)